中国的动力电池缺乏创新,很难满足电动车需求,国内车企在技术创新上无法和韩国的LG、三星相比,他们有国家支撑,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外国大的企业、好的产品,都是十几年、几十年研发积累的成果。而中国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很多人都急功近利。
目前来看,中国基本上还是跟随国外,不过也有一些突破,比如复旦大学的教授,拓展使用了电解水技术,这个理念来自国外,但他有新突破。在原材料基本跟着外国走的现状下,需要鼓励国内的科学家进行技术突破。
现在国内有上百个电池厂,单纯做电动车电池盈利的不多,有些厂商非常迷茫,不清楚中国未来的电动车市场有多大,也有人预测说,国内电池产能已经过剩。
当务之急不在电池的数量,而是要深层次地分析问题,改变粗放式发展的模式。这就要从政府入手,调整补贴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尽快让经济型电动汽车上路
记者:面对这样深层次的问题,你对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有何建议?
陈清泉:重要的是改变政府官员的理念,不能总是用传统汽车的眼光来看电动汽车。
同时,一切政策和补贴应该有助于车企攻克技术。有些国家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很好,如韩国、日本,他们的补贴不是太高,但是有较为合理的宏观政策。
中国有几百个电池厂商,韩国主要抓住两三个,如LG、三星,政府鼓励他们研发电池材料,鼓励他们装备较好的生产设备。他们早期从日本引进更高级别的生产装备后,不断学习吸收日本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发新技术。现在韩国知道中国的原材料非常便宜,他们一些技术性不是很强的材料打算要在中国开厂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