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技术上讲,中国发展电动汽车的挑战是什么?
陈清泉:主要是电池。中国有几百个电池厂,但很多都是低级重复。国外在整个电池包、电池评价体系方面都下了很多功夫,不少国外的电池厂都到世界上高温、酷寒的地方做实验,他们对电池安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组建“国家队”,加强对电池原材料的研究,比如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化学所等单位就做了不少工作。
特别是在电池包方面,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很大,并且还在进一步加大。
中国的生产、安全标准很多,但大多浮于表面,没有深层次的标准,这方面应该有“国家队”或者产业联盟去努力。我们现在的产业联盟更多的是作为互相收集对方情报的机构,不是共同攻克技术难关。这说明激励机制有问题,不能鼓励行业技术创新。
在完善电动汽车的评价体系时,要广泛收集意见,要鼓励电动汽车多做数据采集,而不是急于把车卖出去。比如,开车去西藏、海南长距离行驶,在考察中收集车辆的相关数据,以利于提升电动汽车的性能。
记者:中国已经有了很多电动车电池厂,提升电池水平的关键是什么?
陈清泉:现在国内有很多电池厂,但真正做动力电池能赚到钱的不多。一些人做动力电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捞政治资本。有些电池厂老板就跟我说,知道做动力电池赚不到钱,但电动车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上级评估当地政府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当政绩。电池厂则是用做手机电池、平板电池、电脑电池赚来的钱补贴动力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