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关于印发福建省南安市“十三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5)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南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2/15 10:50:59  我要投稿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近年来,南安市进一步深化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新能源应用。南安市已于2014年成功入选首批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市辖区内水能、风能、光能以及生物质等资源丰富,新能源利用基础较好,城市综合能力达标,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率先发展了光伏产业、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能等。南安光伏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益,先发优势明显。通过开发新能源、创新核心技术等举措,新能源产值和消费比重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已初步显现,新能源已经成为一张南安“绿色新名片”。

一、积极发展风力发电

风力发电条件优越,南安市地处台湾海峡的中部,受“狭管效应”的影响,南安市沿海及内陆山地风能资源丰富。根据对风电场所设立的测风塔的测风数据的整理分析,一个完整年(2012年)离地80m高处年平均风速为6.738m/s,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为291W/m2,风功率密度等级为2级,风向相对稳定,NNE为主要风向。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能新能[2011]374号),“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向阳风电场(48兆瓦)、翔云风电场(48兆瓦)、高嵛山风电场(70兆瓦)、东田风电场(70兆瓦),充分利用未开发的小丘陵开发分散式风电场,利用丰富的风能资源。

二、加快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

南安市日照较充足,日照时间较长、大气透明度较好,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h,年均太阳总辐射量为4600MJ/㎡之间,可划分为太阳能资源四类地区。光伏厂区太阳资源较为丰富,对外交通便利,并网条件好,开发条件优良,是建设光伏发电站较为理想的场所。

有序推进光伏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稳步实施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大力支持阳光大地(福建)新能源有限公司、福建海西光伏发电站等光伏发电企业。加强太阳能发电并网服务,同步做好就地消纳利用和集中送出通道建设。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工业园区、厂房等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由光伏发电输出的电能优先供给相关企业、工厂、学校等机构自行使用,降低企业对传统化石能源需求量,同时多余电量并入电网。积极发展多样化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实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进一步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扩大居民住宅、城市医院、宾馆饭店、公共浴室、体育馆和学校等公共建筑的使用范围。对12层以下住宅以及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鼓励和引导建筑单位统一设计、建设太阳能热水系统,加快普及太阳能热水器。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和鼓励建设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房、太阳能暖棚、太阳能暖圈,并通过聚焦、聚热实现太阳能炊事利用,优化农村用能结构。“十三五”期间,力争全市新增太阳能光热应用建筑面积达到新增建筑面积的10%。

实施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为深化扶贫工作,优化扶贫资金运作,政府拟通过贫困户自愿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保障参与光伏扶贫项目的贫困户获得长期稳定收益。该项目根据我市符合贴息贷款政策贫困户5801户及市定贫困户2078户全额计算最高可筹措3.94亿元,合作建设总金额为5.63亿,建设总规模约70兆瓦的光伏发电设施(具体建设规模根据场地和资金落实情况确定)。

2015年末南安市太阳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约33兆瓦,预计到2020年,南安市太阳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约124.5兆瓦,按一年2000小时可发电光照时间计算,年发电量可达到2.49亿千瓦时,折标准煤30602.1万吨。

三、深化生物质能发电

随着南安市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及附近乡镇的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急剧增加,垃圾焚烧发电实施将有效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升垃圾焚烧处理水平,对改善城市环境、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稳步推进南安市圣元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垃圾电厂扩建工程,前期是2台7.5兆瓦,现已再增加1台15兆瓦,提升垃圾焚烧处理水平,提升固体废弃物发电能力,垃圾电厂装机容量30兆瓦。

以南安市宝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生物质颗粒燃料,推动生物质能源多元化发展与利用,提升生物质能源产能。积极拓展生物质资源,争取解决生物质分布分散造成的利用率不高问题。

积极探索农业清洁化生产模式,大力推进各种沼气集中供气、沼气发电、农村户用沼气和生物燃气等工程项目,重点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及户用沼气池建设。

到2015年,南安市年利用生物质节约和替代标准煤约1万吨,按6%年增长率计算,到2020年,可形成年利用生物质节约和替代1.34万吨标准煤的规模。

四、改造升级小水电

推动已建小水电挖潜、配套、技术改造工作,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增容、设备更新。对于建设方案不合理、环境破坏严重的,适时清理拆除;对生态环境保护考虑不够但具有继续利用价值的,增加环境保护设施、促进流域生态恢复。统筹协调流域和乡镇、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按照“小水电、大环境、大生态”的理念科学规划梯级布局、合理确定开发方式,保障河流基本生态功能。

南安市辖区目前有大小水电站100座,装机容量约116.1兆瓦,发电量18274万kwh,折合6.13万吨标准煤。十三五期间南安市小水电规模略有增加,为123.2兆瓦,发电量19391.5万kwh,折合6.5万吨标准煤。

五、新能源汽车推广

建设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逐步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新增或更新机要通讯、公安巡逻(城区)、城管执法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每年占比应不低于30%,并逐年扩大应用规模。“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或更新公共汽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达30%以上,全市出租车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应全部选用新能源汽车或清洁能源汽车;环卫等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不低于30%。企事业单位应鼓励本单位职工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至“十三五”期末,完成省下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指标,建成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应用配套设施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应用市场环境。

第四章 建设能源互联网

通过互联网及其他通信设施,重点发展区域泛能微网、智能燃气网、智能电网,实现区域制冷、工业蒸汽、天然气以及电力生产与利用的智能化。逐步建设涵盖区域泛能微网、智能燃气网、智能电网的城市泛能网,实现冷、热、电、气、汽等能源网络融合,发展能源共享经济和能源自由交易,促进能源生产与消费生态体系建设。

第一节 区域泛能微网

针对现有与新增适宜发展的光伏扶贫项目、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群以及公建园区、建筑群建设泛能微网,构建区域网络化能源生态圈。

工业类建成区泛能微网。在建成区以工业用能需求量较大的中闽石材商城、闽南第一建材市场园区、辉煌工业园和仑苍镇高新技术园等工业园区与供能设施为主体,构建工业园区泛能微网。改造部分既有燃煤蒸汽锅炉、燃油蒸汽锅炉或燃气蒸汽锅炉等供能设施,集成燃煤热电联产、燃气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回收、高效燃气蒸汽锅炉、管网优化、微电网、泛能微网运营调度平台等多种技术高效应用。充分利用工业低价值冷热源向周边建筑用户进行供能。

建筑类建成区泛能微网。以建成区用能需求体量较大的既有公共建筑与供能设施为主体构建公共建筑泛能微网。对既有供能设施进行选择性分布式能源系统改造,综合燃气冷热电联供、光伏、光热、高效电制冷、高效燃气热水锅炉、微电网、泛能微网运营调度平台等多种技术集成高效应用。

新建区泛能微网。分析用能负荷特征,利用负荷优化技术,确定泛能微网前期优先用户;按照稳定供能、提高能效、降低初投资等要求合理设定供能范围,布置网络型泛能站。按照总体规划建设进度要求,考虑用能特征、达产率等影响因素,逐步建设网络型泛能站,并充分释放泛能站的供能能力,高效利用微网设施。各网络型泛能站互联互通,逐步扩展供能范围。

第二节 智能电网

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将电网坚强与智能高度融合,实现电网智能化与坚强网架的协调发展,满足用户多元化安全、稳定用电需求,满足新能源发电上网需求,促进新能源开发和低碳发展,构建清洁、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电力供应系统和服务体系,打造节能、环保、宜居的智能电网城市。

智能发电环节。立足于全市电网的实际情况和智能电网发展的总体趋势,协调推进水电、火电和新能源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进一步提升,其中水力发电123.2兆瓦,风力发电236兆瓦,光伏发电124.5兆瓦。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水平,强化网厂协调,更好地发挥发电厂在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的支撑作用。

智能输电环节。建设成以超高压电网为骨干骨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集成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现勘测数字化、设计模块化、运行状态化、信息标准化和应用网络化。实施输电线路状态检修和全寿命周期管理。建设输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实现关键输电线路的集中实时监测和灾害预警。采用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提高线路输送能力和电压、潮流控制的灵活性。

智能变电环节。新建变电站按照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建设,对现有变电站逐步进行智能化改造。依托微电网、泛能微网规划、建设,深化变电运行集约化管理,实现变电站站间、区域内、跨区域实时信息集成共享以及与微电网、泛能微网运行管理的互动。应用状态监测、智能设备等成熟技术,实现全网设备运行数据的统一采集、实时信息共享,对电网实时控制和智能调节。

智能配电环节。在建设坚强配电网的基础上,完成配电自动化和配网调控一体化智能技术支持系统的全面建设,确保配网可靠、高效、灵活运行。完成配电生产指挥与运维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各类应用功能之间的有机整合以及与调度、用电等环节的双向互动。提高配电网对分布式发电/储能与微网的接纳能力,实现分布式发电/储能及微网的灵活接入与统一控制,充分发挥其在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系统削峰填谷中的作用。

智能用电环节。至“十三五”期末市中心城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所有终端用户用能侧采用智能计量表计,形成用户侧的数据管理系统。建设智能园区,实现对园区用户用能设备的实时在线监控,结合电网运行和企业生产的情况,通过智能用电系统开展企业用电分析。综合运用现代信息、通信、计算、高级量测、高效控制等先进技术,实现小区/楼宇供电智能可靠、服务智能互动、能效智能管理,提升供电质量和服务品质,提高电网资产利用率、终端用能效率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创建安全、舒适、便捷、节能、环保、智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小区、楼宇。

智能调度环节。以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以服务电网安全运行为目标,采用系统平台集成、数据整合等技术,逐步建设电网一体化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构筑全市统一协调的调度自动化技术支撑平台,全面实现基于电网全景信息的实时监测、在线评估、动态预警、辅助决策、安全防御等综合功能。逐步实现运行信息全景化、数据传输网络化、安全评估动态化、调度决策精细化、运行控制自动化、网厂协调最优化,构建一体化的智能调度体系,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灵活协调、优质高效、经济环保。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