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获悉,甘肃天水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天政办发〔2016〕153号),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力度,持续推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培育配套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引领。加快发现和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大力扶持新兴业态,不断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储能技术、先进材料、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应用,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区域竞争优势。
规划中还强调,重点发展智能电器装备制造领域。依托天水长开厂、213电器、电气传所等企业,重点发展研发系列高海拔类开关柜、断路器、开关设备、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充气柜)、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充气柜)、高可靠性真空断路器;全智能型国产石油钻机电传动系统装置、智慧城市水务系统、海绵城市廊系统、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运营及管理;新型交流接触器产品,包括三极、四极、交流直流操作,三极和四极联锁及其辅助组F3-X,过电压抑制器等新型接触器系列产品、交流接触器等建筑接触器系列产品等。
全文如下: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天政办发〔2016〕15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市属及驻市各单位:
《天水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市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7日
天水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决策部署,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是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天水的攻坚期,也是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天水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根据《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肃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明确政府管理工作重心和创新资源空间布局,引导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全市科技创新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科技创新对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实现了新突破,全面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全市科技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主要指标完成较好,在全省的排名持续前移,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以来,全市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围绕新能源及设备、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技术、人口健康等领域争取国列、省列科技计划项目352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15项,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50项,获得无偿资助资金32843.15万元。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103项,共取得各类科技创新成果706项,累计新增经济效益80多亿元。有2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69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4项),两家企业荣获省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奖,438项成果获得市科学技术奖。在集成电路封装、高超精密加工设备、智能电器、航天育种、冬小麦育种、果品等方面,攻克了工艺技术及新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等核心关键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有力促进了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显著提高了科研成果水平和质量,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到“十二五”末,全市已建设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有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1家国家高低压电器质检中心,1家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1家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及试点企业,3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有33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与创建企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中国家级2家)。全市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已初步建立。
三是科技惠民进程加快。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升格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武山县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和甘谷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两区五县全部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区,实现了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全覆盖,培植壮大了花牛苹果、下曲葡萄、秦安蜜桃、秦州大樱桃等知名果品品牌。同时,将科技特派员工作与“双联”行动、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有1034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建立农村科技创新行动示范点226个,引进各类作物新品种418个,推广新技术178项,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12项,培训农民25.91万人次,建立利益共同体98家,为“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了一批民生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发展了一批民生科技新兴产业。
四是科技合作交流步伐加快。加强与关中地区及中东部地区的科技合作,先后与关中地区西安、宝鸡等市及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战略协作机制,甘肃省科技厅、省属科研院所和天水市政府、驻市企事业单位签定了一系列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和合作项目。到“十二五”末,全市已有134个单位与外省市167家企业、院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正在组织实施的科技合作项目达170多项。
五是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制定出台《天水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天水市专利资助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促进了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全市专利申请量从2010年的340件增长到2015年的1234件;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0年的0.21件增长到2015年的0.52件,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全市已有9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1家省级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试点单位,1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19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试点(示范)单位,1家省级企事业知识产权贯标工作试点单位。
六是科技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建成工业研发快速制造平台、电磁兼容公共检测实验室等8个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建成面积2.1万平方米天水科技企业孵化器,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入省级科技服务业试点范围,“电气梦工厂众创空间”等3个众创空间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13人被认定为创新创业导师。全市科技服务业不断壮大,服务涵盖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服务等内容,领域涉及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林果、畜牧、蔬菜等多个行业,基本覆盖了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及支柱行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
七是科技创新投入逐年提高。市、县区级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分别占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1.2%以上,推动企业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3%,在一些骨干企业中R&D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5%左右,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格局。
八是科技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到“十二五”末,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才81421人,(高级职称3410人,中级职称18321人,初级职称37653),农村实用技术人才91970人。累计培养选拔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80人,“甘肃省科技功臣”2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8人,省级领军人才35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7人,市级领军人才62人,市级“科技功臣”5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02人,青年科技骨干4000多人。
九是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改进加强市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办法》、《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天水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方案》、《关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创业政策措施。不断推进科技奖励评价改革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大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突出科技奖励导向作用,修订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增设技术发明奖,提高了奖励金额。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方式,大幅度提高项目支持力度,推进以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产出、对经济社会贡献、人才培养等评价指标为主的项目绩效评价,营造了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二)“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将是我国全面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进精准扶贫、发展循环经济等重大决策举措,为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供了难得机遇。
“十三五”期间,天水市面临着由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向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由规模快速扩张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的重要机遇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的需求更加迫切,科技创新工作将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创新机制不够健全,创新主体不够活跃,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足,投入主体不突出;二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较弱,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的动能较差,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效率较低,内生性和竞争性的创新能力较弱;三是科技创新人才不足,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流失情况依然严重,科研基础条件薄弱;四是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自觉性尚未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尚未有效建立,建设创新型天水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依然艰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任务仍然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