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央“科技三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部署,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加大科技扶贫脱贫力度,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成长,推动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聚集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重解决事关全市科技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原则。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潜能,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为实现转型升级动力转换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需求导向原则。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让创新成果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
——坚持协同创新原则。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努力实现整体协同与多元协同的有机统一。在科研布局、资源配置、科研组织机制、用人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长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增强创新主体要素围绕区域重大需求的集群解决能力和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的主动性。
——坚持成果共享原则。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科技惠民理念,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依靠科技支撑精准扶贫和社会管理,提升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普通百姓。
——坚持合作开放原则。抢抓“一带一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重大战略机遇,拓展科技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天水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天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和决定性成果,建立起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处于全省前列。
具体目标是:
1.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到“十三五”末,建成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达到30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培植壮大国家、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5个。
2.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每年取得100项以上的创新成果,专利申请量每年达到1000项以上,到2020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5%,全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26亿元。
3.科技投入大幅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到2020年达到2.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达到3%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
4.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围绕影响和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重大问题,突破束缚创新的制度藩篱,建立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计划体系、人才制度、科技评价制度和科技资源配置制度等领域的重大改革,进一步释放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积极推进科技金融、产学研协同创新等重点体制改革,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制度,为创新创业开辟广阔市场空间。在创新组织方式、评估评价模式、企业创新机制、科技投入机制、创新治理机制等5个方面推进重点领域科技重大改革。
5.科技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统筹科技资源,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建设10个众创空间,建成一批特色科技平台、创新高地、转化基地、创新战略联盟。
6.科技人才队伍不断优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人才政策的针对性,搭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优质人才梯队,大力培养引进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核心技术骨干等人才,打造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卓越的科技人才队伍。
三、重点任务
遵循全市总体发展格局,立足现有资源、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跨越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和主导力量,充分动员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激发调动市场主体创造新的动能,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加强技术研发侧和成果转化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和活跃科技需求侧的市场机制,着力改善技术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以科技进步为特征的全要素生产率,建立从应用基础研究、中间试验到生产无缝对接的创新链条,建立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有序流动的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一)大力加强科技项目建设
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幅提升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规模化发展,做好国家、省列科技计划项目的争取和储备,加大市列科技项目扶持力度,积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
(二)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坚持企业主动、市场拉动、产学研联动和政府推动的思路,以建设“大型电气传动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重点,围绕全市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支持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激活创新源头,在全市骨干企业中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三)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对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力度,持续推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培育配套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引领。加快发现和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大力扶持新兴业态,不断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储能技术、先进材料、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应用,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区域竞争优势。
(四)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和研发一批农业关键技术,加大农业生物工程、现代农业装备、智能农业等关键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开展“种-养-加”、“畜—沼—菜(果、粮)”等循环模式研究与示范,加大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节约型农业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向集约化、规模化、精准化、可控化、绿色化发展,不断提升我市农业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民生领域科技创新
围绕科技扶贫、医疗保健、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等重大需求,在医疗卫生与人口健康、环境、饮水安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智慧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环境整治、地下资源利用、绿色环保建筑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新技术、新产品,培育发展一批民生科技新兴产业,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六)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培育形成一批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产业集群,推进科技服务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加快推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和发展,壮大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业园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众创孵化平台等多种形式的众创空间建设,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实施科技服务业发展示范工程,运用“互联网+”统筹推进各类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机构的科学仪器设备设施和各类信息文献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把握公众科普需求,创新科普公共服务机制和方式,实现科学普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
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以企业为主体,在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大力推进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搭建以科技孵化器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产业化实施平台,创新技术交易服务形式,构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建立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机制。
(八)加强科技开放合作交流
进一步加强院地院企科技合作,着力构建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技术合作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聚优势力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的科技合作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九)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把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创造本土人才成长的适宜环境,调动现有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创新热情和活力,鼓励开展创新活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搭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企业的联合科研开发,依托科技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培育本土化创新创业人才梯队,构建“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建设结构优化、素质卓越的科技人才队伍。
(十)推进重点领域科技重大改革
改革科研项目的组织方式,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的科研方向聚集资金,整合资源,集成攻关。改革评估评价模式,开展重大成果产出评价和科技机构效率评价,探索开展专利技术、企业商标等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建立创新调查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估评价机制,实行以综合绩效和开放共享为重点的评价,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分类评价制度。改革科技投入机制,健全竞争性经费与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强化财政对公共科技活动的投入保障,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和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改革成果转化机制,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年度统计和报告制度。
(十一)提升科学普及普惠水平
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科普,创新科技传播的方式和载体,引导各类科普组织和机构注重线上线下联动,拓展公共场所科普宣传阵地,培育发展社会化科普组织。围绕科普产品制作、创意策划、理论研究、中介服务等领域,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持社会化、市场化科普组织或专业机构的发展,培育一批第三方科普专业机构。推进科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普资源公共服务机制,形成公共性、集聚化的科普资源开发利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