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在编制地区电力(网)规划中,最大负荷的预测结果决定了电源、变电站的容量,决定了未来的投资规模,所以最大负荷预测是电力规划的基础,是电力规划科学性的前提。目前用电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已有众多研究成果,而最大负荷与电量的关系少有研究,反映二者关系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寻找它们之间关系的规律性,是预测中的重点和难点。实际工作中发现,用电结构是最大负荷与电量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下面以京津唐电网及其组成部分北京、天津、冀北相关数据为例进行论证。京津唐地区经济发展与用电结构特征分析
北京、天津、冀北(包括唐山、廊坊、承德、秦皇岛、张家口五市)三地区的用电结构差异较大,源于三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特点不同,产业结构各有典型性。北京由于首都功能的特殊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产业结构为0.75:21.31:77.95,人均GDP已达到10万元;天津具有先进的重工业和港口经济特点,2014年产业结构为1.28:49.39:49.32,第二产业比重已下降到50%以下,人均GDP10.4万元;冀北地区是重工业基地,工业以建材、板材等钢铁生产为主,近几年也加快了结构调整力度,2014年产业结构为11.53:51.55:36.93,第三产业比重仍然较低,人均GDP5.2万元。由于各自经济发展特点不同,各地区用电结构也不尽相同,冀北地区工业用电比重最高,2014年为81.7%,北京最低33.4%,天津已下降到69.6%。京津唐电网由这三地组成,综合了三地的特点。
用电结构对相关负荷特性指标的影响分析
反映最大负荷和用电量关系的负荷特性指标主要有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简称利用小时)、年负荷率、年持续负荷曲线等,通过分析这几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用电结构的影响。由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用电比重较大,因此以下均分析工业用电比重的变化对各项指标的影响。
对最大负荷利用小时的影响分析
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是反映最大负荷与用电量关系的重要特性指标,其值等于年用电量与最大负荷的比值。
表1中看出,1990年北京、天津、冀北三地工业用电比重均在70%以上,天津比重最大,高达79%;1990~2000年,三地区工业用电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北京下降幅度最大;2000年以后,北京工业用电比重仍大幅度下降,天津、京津唐2000~2007年上升,以后缓慢下降;冀北2000~2010年大幅度上升,2010~2014年下降。到2014年,三地工业用电比重分别变化为33.4%、69.6%和81.7%,20多年来差异逐渐扩大,分别朝向不同经济特点发展变化。
表1中1990年北京、天津、冀北三地中天津工业用电比重最大,则利用小时最大。2000年以后冀北工业用电比重逐渐上升为三地中最大,利用小时也一直保持最大。由于京津唐与北京、天津、冀北不是独立关系,电量为三地之和,最大负荷同时率小于1(三地区最大负荷不同时出现),因此利用小时较各地区偏高,但也基本符合上述规律。由此可以看出,各地区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与工业用电比重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