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陈维江:特高压建设 再难也要创新(6)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2014/12/24 9:35:41  我要投稿  

特高压让中国扬眉吐气

特高压输电技术的成功大幅提升我国在国际电工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国际大电网委员会专题报告指出,“特高压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取得的重要突破性成果,对推动特高压输电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的特高压工程是一个伟大的技术成就,是世界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国际大电网委员会(CIGRE)成立了6个特高压工作组,负责总结提炼特高压输电成果;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成立了特高压工作组,由中国专家主导,负责制定了3项特高压国际标准,陈维江担任了这一工作组主席。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专门成了2个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全球特高压输电技术标准化活动,其中我国担任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委员会的主席国和直流输电技术委员的秘书处,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舒印彪也担任了IEC副主席。从此,在国际电工领域学术舞台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听到越来越强的中国声音。

陈维江说,作为一名从事电力科研30多年的工作者,这些“待遇”在从前是绝对无法想象的。10多年前,他曾代表中国的电力科技工作者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那时候基本上只有听的份,很少有发言机会,那是因为我们缺乏技术创新成果的支撑,只能学习别人的经验,采纳别人制定的标准,别说我们想制定标准,即便是修改一下都非常难。但特高压让中国电工技术水平有了一次飞跃的机会,终于不必再步步跟随他人。可以说,经过这十年的发展,我们在国际上有足够的底气挺起腰板,引领行业发展,甚至影响世界能源发展格局。如今的重大变化,是属于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如今,中国特高压发展全面提速,回顾十年前特高压从艰难中起步,回顾最初科技攻关时无数个夜不能寐的日子,对陈维江及所有参与攻关的电力工作者来说,在那些与设备相伴、以实验室为家的日日夜夜中,最大的压力并非来源于孤独而单调的科研生活,而是外界质疑的声音,这让他和所有科研人员一刻也不敢放松,唯恐公司的创新行为被贴上失败的标签,更惧中国的技术发展就此放慢了前进的脚步。但压力是一把双刃剑,回首往事,他认为这些质疑者、反对者的声音也是一种动力和鞭策,让特高压的研发建设工作丝毫不敢怠慢,向着零缺陷的目标努力。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中国电力人做到了。

参与特高压10年,陈维江期望,在中国,对于创新行为应有更多的鼓励与宽容,希望人们能够用更自信、更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先驱者的实践。创新发展,科技兴国,这是中国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变的梦想和追求,特高压工程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并不比任何人差,我们同样可以做世界的引领者。

从事电力科研工作30余年,陈维江感叹,特高压干到今天,真的很成功,也真的不容易。他坚信,一样新的东西,只要是对国家对民族有利,就必须以坚忍不拔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推动它,实践它,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会取得成功,获得社会的认可。中国需要创新,急需创新,创新也的确很难。但是再难,也要创新,这是国家需求,民族需求,特高压工程正是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大型责任央企为创新发展做出的贡献。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