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公司任命陈维江担任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院长。武高院是我国最早开展特高压研究的单位之一。在当时,武高院与电科院各有分工,电科院主攻特高压直流技术,武高院主攻特高压交流技术。陈维江来到武高院,首要任务是建设交流试验基地。特高压输电的每一项重大技术都必须通过严格的试验才能投入运行,因此,试验基地是研究工作中的基础和关键。
建设试验基地最大的难题在于设备的研发,其使用的设备,都是交流特高压1:1真型设备,这些设备研制需要从零开始,边设计,边研制。可以说,交流特高压设备的研发始于试验基地的建设。为了研制出相应的设备,武高院联合了51家设备企业进行攻关。与此同时,基地的建设工作也马不停蹄地开展起来,设备一旦研制出来便立刻进入基地实验。
交流特高压试验基地能够检验出许多实验室中无法发现的问题。比如为了解决电磁环境问题,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进行了简化实验,一切都很稳定,于是在基地的电磁环境试验设施上进行检验。意外出现了,加压的一瞬间,有一个部位刷状放电达到半米长!这让每一个科研人员都无比困惑,在实验室中已经进行了多次实验都很好,为何装配到变电站就出现了问题?后来发现,由于变电站的设备尺寸大,这些设备本身对于带电导体的电场有增强作用,这样的情况在实验室未出现,但在1:1的真型设备上进行检验就暴露了问题。于是,团队从理论上、方法上进行修正,最终建立了线路电磁环境分析模型,提出了工程设计方案,并研制成功相关设备和措施,在试验示范工程上得以成功应用。国家环保部曾3次委托国家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对试验示范工程全线开展电磁环境测量,实际结果表明,我国的特高压工程电磁环境各项指标完全符合预期,与500千伏超高压工程相当,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限制,远低于国际标准要求限制,成功实现了环境友好目标。
此外,特高压线路长,沿线可能经过雨雪冰冻、高海拔、重污秽、强雷电等地区,受到复杂自然环境的影响,技术研发难度很大。特高压传输的负荷大,因此更不容许出现故障,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引起跳闸停运,损失的可能是一个城市全部的负荷。试验基地为此专门建设了一个模拟气候环境的人工气候实验室,可以模拟低气压,低温,覆冰等各种气候环境,以试验设备在以上诸多气候条件下的绝缘情况。同时,为了保障特高压的安全性,研发团队按照能够承受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对工程进行设计,较之超高压按照5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特高压工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