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目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能源局等多部委都在积极筹备落实第一批审批权下放,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涉及产能过剩的钢铁、电解铝等项目审批权是否下放问题。
行政审批放权" title="行政审批放权新闻专题" target='_blank'>行政审批放权与遏制产能过剩不矛盾
这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结果,也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近年来,尽管中央一再要求,要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行政审批改革措施。特别在行政审批权的取消和下放方面,可谓铆足了劲,已经公布了若干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但是,实际效果远不如公布的情况那么美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许多已经公布取消或下放的事项,又被收了回来,或者,应当取消和下放的审批项目,迟迟得不到取消或下放。
所谓行政审批权限取消或下放,会影响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带来经济结构失衡或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等,则是相关职能部门不愿放权的最主要理由。
放在若干年以前,这样的想法是完全站得住脚的,也是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认可的。因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调控怪圈告诉我们,用行政审批和行政管制的调控方式,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威力巨大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这样的格局已经在逐步被打破。用行政审批来影响经济结构、遏制产能过剩的做法,已经走了死胡同,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加剧经济结构失衡和产能过剩的矛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地方可以通过“先宰后奏”的方式,避开行政审批,并在项目建成以后,迫使审批部门承认“事实婚姻”。
以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为例,从2003年开始就实施宏观调控了,但是,10年下来,产能过剩的矛盾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调越高、越调越离谱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批工作,也是形同虚设,甚至在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还于去年集中审批了多个超大钢铁投资项目。显然,行政审批不仅没有成为遏制产能过剩的“杀手锏”,反而成为了产能过剩的“发动机”,使地方能够堂而皇之地建设与投资产能过剩项目。因为,一旦项目被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审批通过,土地、资金、政策等社会资源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向这些项目倾斜,给这些项目大开绿灯。
所以,从这些年用行政审批手段遏制产能过剩的实际效果来看,诚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所言:“集中审批、管控竞争行业发展的方式已难以抑制产能过剩。”相反,通过行政放权,用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遏制产能过剩才是大势所趋。
事实也是如此,由于行政审批已成为权力和利益的象征,围绕行政审批所展开的已完全不是市场竞争的需要,而是权力与利益的博弈。地方政府也好,企业也罢,为了项目能够获得审批,可以动用一切非正常手段,并完全置产能过剩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