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不是把眼睛盯在权力上,盯在行政审批上,而是积极地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并严格按照市场规则,对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不符合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目标的企业和项目,用税收、信贷、环保、能耗等经济手段加以约束与控制,使其没有苟且偷生的空间,产能过剩的矛盾自然会得到解决。
需要厘清思路的是,行政审批放权,决不是将行政审批权限下放给地方,让地方可以大开审批绿灯,而是放给市场,让市场来“审批”和“评价”,让市场作为裁判员、审判官,让市场来决定哪个项目该上、哪个项目不该上、哪个项目该保留、哪个项目该淘汰。如果地方与企业一意孤行,继续用行政审批的方式决定是否上项目,相关职能部门还可以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地方政府及其企业的责任。如被破坏土地的复原、土质的改良、农民的安置等,如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还要追究当事人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等。
一旦有效的市场调控机制建立起来了,投资者也就不会因为地方政府的需要而盲目冒险了,也不会再上已经产能严重过剩的项目了。慢慢地,产能过剩的矛盾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总之,在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之后,政府职能也应当随之而转,而不是继续按照固有的套路,用计划的手段解决市场的问题。行政审批放权是政府职能转变、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必须迈出的重要步伐。不然,包括产能过剩在内的许多经济矛盾,就不可能得到解决,甚至会越走越难。
“新上项目要经27部门”是记警钟
国务院日前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李克强总理在会议讲话中举了一个例子:“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企业新上一个项目,要经过27个部门、50多个环节,时间长达6至10个月,这显然会影响企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5月15日《人民日报》)。
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上台以来,引人关注的动作之一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李克强总理在记者见面会上还承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这些信息释放出积极信号。
而且,4月份第一批取消和下放71项行政审批项目;5月份再次放权62项。
据悉,相关部门将从6月开始,适时公布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名单。国务院这次简政放权的动作如此频繁、如此高效,不仅向市场注入动力和活力,而且给市场注入了信心。另外,还及时兑现着承诺。
尤其是李克强总理透露“企业新上项目要经过27部门”,涉及审批环节之多,耗费时间之长,让人很吃惊。之所以要举这个例子,笔者认为,是想说明行政审批对市场干预太多,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同时也给各审批部门敲响了警钟,如果不有效放权,就会影响到市场动力与活力,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增长。
显然,李克强总理所举的这个例子值得我们深思:其一,过去多次简政放权,企业新上项目为何还是如此周折?据悉,自2001年9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以来,10年内国务院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超过2000多项。按说,行政不该再有过多干预,但事实并非如此。审批在增多还是减少?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