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新上项目要经过27部门”会滋生多少问题?显然,行政过多干预不但增加了企业投资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而且增加成本后还有可能造成企业失去发展机会,因为市场机会稍纵即逝。无疑,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自然影响税收、就业及经济稳定增长。尤其是干预过多容易滋生“审批腐败”。
其三,行政审批过多容易造成监管混乱、市场混乱。比如说,很多行业存在“九龙治水”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相关审批和监管部门就会互相推诿,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给了问题企业可乘之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行政审批过多导致的额外成本以及造成的各种损失,审批者并不承担责任,最终都是消费者和企业“埋单”。
要打造一个廉洁、高效、透明的政府,要创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首先在于行政放权。事实证明,尽管过去10年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超过2000多项,但用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话说,“目前行政审批比十年前多得多”,行政审批成为腐败源头。所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多个角度而言,亟待大刀阔斧削权。
虽然国务院这次简政放权的动作大、决心大,但鉴于过去10年简政放权没有达到应有目的,这次改革也会有不少阻力和压力,因为简政放权牵扯到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官员利益等,涉及权力的利益是最难调整的。不过,阻力再大也要坚决削权、放权,这是最高决策层、企业和民众共同的心愿。
这一轮简政放权的关键是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在笔者看来,除此之外,还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把行政审批权真正关进法律笼子里。而对于简政放权的效果,则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主评人”应该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社会公众。通过体制改革、法律约束、合理评价以及社会监督,共同把简政放权“做实”。
简政放权的效果,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主评人”应该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社会公众。通过体制改革、法律约束、合理评价以及社会监督,共同把简政放权“做实”
民企急盼速传至地方
一个多月内,国务院三次强调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事项。对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一个更加高效、公平的生存环境。“这是值得欢呼的。”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30多个部门、70多种收费,对于经济危机后遗症之中的民营企业早已不堪重负,企业现在最希望的,是这些政策能够快速传导到地方。
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是新一届政府深化改革的新举措。5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而在4月24日和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决定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
有媒体报道,首批下放权限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力领域。相关部门将从6月开始,适时公布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