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调试与验收
10.1 调试
应提供面向各项功能要求的方便、可靠的调试工具与手段,满足调试简便、分析准确、结果清晰的要求。
调试工具通过连接智能组件导入智能组件模型配置文件,自动产生智能组件所需的信息文件,自动检测智能组件的输出信息流。调试工具具备电力系统动态过程的仿真功能,可输出信息流,实现对智能组件的自动化调试。
合并单元调试专用工具,可向电子互感器提供输入信号,监测合并单元的输出,测试合并单元的同步、测量误差等性能指标。
智能组件或单元调试工具,可向合并单元提供输入信号,监测智能组件或单元的输出,测试智能组件或单元的数字采样的正确性、同步、测量误差等性能指标。
10.2 验收
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应参照DL/T 782及相关调试验收规范。工程启动调试组织应在实施启动前编制启动调试方案,相关调度部门负责编写调度方案。
电力设备的现场交接试验和预防性试验应满足GB 50150、DL/T 596以及Q/GDW 157、Q/GDW168等标准的要求。智能设备的特殊验收办法应由相关部门共同制定。
工厂验收流程应按Q/GDW 213开展;现场验收流程应按Q/GDW 214开展。
工厂验收时对于不易搬动的设备,应具备设备模拟功能,以便完成完整功能验收。
具备状态监测单元的设备验收应包括:对自检测功能逐一进行检验,要求测量值正确、单一测量评价结论合理;故障模式及几率预报功能正常,预报结果合理。
11 运行维护
应配套一体化检验装置或系统,满足整间隔检修及移动检修的要求。
智能变电站设备检修,应能依托顺序控制及工作票自动管理系统,自动生成设备和网络的安全措施卡,指导对检修设备进行可靠、有效的安全隔离。
工作票自动管理系统应能根据系统方式的安排和调度员的指令,自动生成相关内容和步骤,并能与顺序控制步骤进行校核和监控。
12 检测评估
12.1 基本要求
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和系统应进行统一标准的应用功能测试与整体性能评估。
智能电子设备和交换机等设备,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子系统,应满足对应的标准要求及工程应用需求,并通过国家电网公司认可的检验机构检验。
批量生产的设备应由国家电网公司认可的检验机构做定期抽样检验。
通信规约应通过国家电网公司认可的检验机构的一致性测试,再进行工程应用。
智能电子设备与系统应在仿真运行环境中进行测试与评估,在变电站典型故障的仿真环境下进行设备、网络、系统的测试与评估,验证功能与性能。
应用创新技术的设备,相关单位应组织制定试验方法、评价工具及可靠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保证应用的质量和水平。
12.2 电能计量装置的检验
12.2.1 实验室检验
电能计量器使用前应先在实验室进行全面检测,量值应溯源到上一级的电能计量基准;电子式互感器量值应能溯源到电压和电流比例基准,其有关功能和技术指标的检定和现场检验,宜由当地供电企业在具备资质的电能计量技术机构进行,也可委托上级电力部门具备资质的电能计量技术机构进行。
12.2.2 现场检验
新投运的电能计量装置,应在一个月内进行首次检验,其后的检验周期应参照DL/T 448的相关规定执行。
12.2.3 远程检验
宜适时实现电能表站内集中选择校验功能。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智能变电站体系结构
设备智能化和高级功能是智能变电站的两个重要特征。与基于DL/T860的数字化变电站的三层结构划分(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不同,智能变电站基于设备智能化的发展和高级功能的实现,可分为设备层和系统层(见附图A.1),其划分依据是智能变电站的功能特征。
未来,智能化的设备可能将过程层、间隔层、一次设备本体有机融合为一体,因此,在智能变电站中引入设备层的概念,更能体现变电站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方向,更能引领和指导设备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基于目前的认知,设备层可看作对应于过程层和间隔层,实现过程层和间隔层的功能,系统层可看作对应于站控层,实现站控层功能。但随着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发展,其对应关系将越来越模糊,融合性更强。
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层主张将一次、二次设备进行有机融合,展现未来变电站设备智能化的发展方向。系统层突出信息共享、设备状态可视化、智能告警、分析决策等高级功能,遵循功能应用面向整个变电站或者多个元件对象的原则,强调各独立系统的集成。
实现系统层功能的计算机根据变电站的实际规模灵活配置,其可实现的功能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配置。
图A.1中链接于设备层与系统层的网络仅为示意图,其逻辑上可能包含了过程层网络、间隔层网络、站控层网络,其物理上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网络。
附图A.1 智能变电站体系结构示意图
附图A.2示意了设备智能化发展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