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广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08-2020)》(3)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2011/7/30 15:46:49  我要投稿  

(七)新能源设备制造业

1. 核电装备产业

我市应紧紧抓住核电发展的机遇,积极推进核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围绕南沙核电设备制造基地,进一步提升压力容器、蒸发器、稳压器、安注箱等主要核电设备的制造能力,并将主设备制造范围扩大到汽轮发电机组和其它重要主设备,同时加快与这些主设备制造相关的配套设备制造能力的建设,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核能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能够领先全国的较完善的核电装备制造能力和产业体系。

2. 新能源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是广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是中国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占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一。随着产业配套日趋完善,花都、开发区、南沙三大汽车产业基地已在广州形成。广州是全国乃至全球主要的汽车产业基地。面对全球性的石油危机,广州市汽车制造企业将瞄准开发生产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替代燃料车这些燃烧效率高、排放清洁的新能源车,大力倡导绿色交通,把发展新能源车作为广州市汽车产业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争取到2020年,我市汽车行业生产各类新能源车达到年产80万台。

3. 新能源设备制造业

广州市要充分发挥新能源科技研发的国内领先优势,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国产化设备,积极打造新能源设备制造业,如兆瓦级和小型风力发电设备、生物质发电以及液体燃料设备、地源及空气源热泵、光伏发电电池、太阳能热利用设备,扩大我国新能源利用的市场,同时,形成广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九.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

充分利用技术成熟、经济性好的新能源,通过推进一批新能源示范项目的建设,在2015年前打造一批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重点工程;制定一批适合南方条件的节能、新能源利用的建筑规划、设计、施工技术规范和标准。

(一)重点工程

1. 绿色亚运城计划

充分利用2010年广州市承办第16届亚运会的契机,打造一批利用新能源的标志性工程,向全社会宣传和展示崭新的用能理念。亚运城建设将根据广州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水资源条件,重点推广应用太阳能光热、光电、水源及空气源热泵供冷供热综合利用技术。广州亚运城项目中居住建筑的全年生活热水新能源替代率不小于75%(其中太阳能部分约40%;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部分综合35%)。亚运城医院、媒体中心等公共建筑实现节能50%,居住建筑实现节能65%,力争在典型项目中达到低能耗或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为总体目标。建成的亚运城将向社会示范展示太阳能光热利用、节能空调、建筑节能管理、雨水综合利用、新能源交通工具等先进节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成为我市节能与新能源利用的综合示范区。

2. 新能源社区建设计划

建立省地型节能生态建筑体系,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包括绿色照明技术、保温性能较好的外墙、隔热效果好的玻璃以及有效的遮阳措施、LED等绿色节能照明技术等;大力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热泵系统等。

开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规范和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培训工作。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50%的标准,对12层以下新建住宅建筑在具备安装条件下,强制实施可再生能源技术;至2010年达到10%新建居住建筑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或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

3. 新能源商务区改造工程

以打造环保节能的商务区为目标,积极推广应用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技术、地下(表)水源和地源热泵技术、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技术,以及综合利用系统,有效降低热水和空调系统的用能。

对具有冷热需求的建筑,如宾馆、酒店、养老院、医院,推广采用热泵冷热联供系统和回收余热的热泵热水系统,逐步提高热泵系统在城市热水中所占比例,到2010年采用冷热联供的星级酒店达到100家。

市、区(县级市)政府投资的养老院、学校、医院、行政事业办公楼等公益性建筑,制冷供热系统优先选用热泵系统。至2010年达到20%的既有商务建筑采用太阳能和热泵集中供热水系统,2015年40%的既有商务建筑采用太阳能和热泵集中供热水系统,建立起适合南方建筑特征的热泵技术规范和标准。

4. 近零排放新农村建设工程

以推广农村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为重点,对于大型畜禽养殖场,推广污水厌氧消化技术,建设农村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大型沼气集中供气站或热电肥联产工程;对于中小型禽畜养殖场,积极推广安全、高效、节能的“猪—沼(鱼)—菜(果、林)综合生态治理模式,同时解决用能、用肥、养殖和环保的需求;对于散养农户,支持和鼓励发展政府投资、废物集中利用、利益共享的户用沼气池模式,满足广大农户用能、用肥需要。鼓励和扶持农村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利用生物质成型燃料,节约农村生活用能,提高农村用能优质化。配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工作,在生物质资源丰富或者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基地,积极发展适合农村推广的新能源技术,并成立以政策引导、财政资金支持的县、镇、乡、村四级新能源利用服务队,促进和保障农村新能源建设与服务。

到2010年,城乡居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15%以上,到2015年,达到30%以上。2010年前建设5座大型沼气工程,建设100个中小型沼气工程;到2020年,新建20个大型沼气工程,200个中小型沼气站,10万农村和城镇家庭利用太阳能。

5.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

加快城市固体废弃物发电综合利用步伐,制定和逐步实施垃圾丢弃、储存、运输、处理法规,建立合理、规范的垃圾分类回收、运输、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积极推广应用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垃圾填埋气发电技术、废弃物成型燃料技术,促进我市城市垃圾处理规模和水平的提高。到2010年新增固体废弃物焚烧发电装机容量7.5万千瓦,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6.2%;2020年力争总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年发电量占广州市社会用电总量超过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以上。

6. 绿色电力工程

推动广州市小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绿色电力的发展。组织对广州市风力、水力资源的调查,制定风力发电规划,争取到2020年在南沙等地风电装机5-10万千瓦;加强小水电升级改造,进一步挖掘小水电发展潜力,到2015年新增水电装机容量5万千瓦;逐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电价收购细则,到2010年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装机容量5000千瓦,2020年达到10万千瓦。因地制宜建设农林生物质发电。

建立绿色电力认购机制。由于广州市自身的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有限,鼓励企业和投资机构抓住在国家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大好时机,积极走出去,到水力和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或投资水电和风电项目,为本市预置绿色能源开发指标,将我市企业在市外的新能源产能纳入广州市的新能源开发总量,享受广州市的相关激励政策。

7. 新能源公交工程

开展广州市交通能源替代的专项研究,加快部署混合动力车应用示范,鼓励对纯电动车、天然气及二甲醚等替代能源车进行实验性运行示范,为合理选择适合于广州的公交车发展方式提供依据,为广州市交通系统实现低碳、快捷、舒适的公交系统提供借鉴。到2010年,在亚运会期间开辟1-2条新能源公交专线,并根据新能源车用技术发展情况,逐步发展新能源公交工程。

8. 新能源装备产业培育工程

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大力支持发展一批新能源装备产业,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核电装备、生物质液体燃料和固体成型燃料加工和利用、固体废弃物焚烧发电成套装备,积极开发风力发电、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热泵、高能二次电池、燃料电池、海洋能发电、储能蓄能设备等一批新能源技术,支持二甲醚、水焦浆等新能源的规模化生产。培育一批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力争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产值1000亿元。将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我市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9. 新能源科技创新工程

在我市新能源应用和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研究开发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支持新能源汽车、核电重型装备、垃圾发电成套装备等研发;开展太阳能功能材料(包括光伏陶瓷、太阳能辐照调节玻璃等)、高温热泵技术、热电冷联供技术等研发,为我市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提供支撑;研究与开发光伏电池、风力发电装备,波浪能利用、新型电池、储能蓄能等与新能源发电相关的技术;加强生物质液体燃料、制氢、能源作物选育、海水制淡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研发新一代替代燃料。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集成创新,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专利,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主导制定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技术标准,引领产业发展。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替代燃料、南方建筑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建立一批研发基地、中试基地、技术转移平台。到2015年,建立3-5个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造就10-2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创新研究团队和科技人才。

10. 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工程

完善我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广州市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重要内容,争取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工作,鼓励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用材、节约用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扶持市9个循环经济重点示范项目,推广应用新能源,建成推广一批以资源节约型、综合利用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色的循环经济项目;开展“零排放企业”的认定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重点推进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工程,并把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纳入试点园区建设。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