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
特高压的出现,显示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促使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力量。
在产煤大省山西,输煤与输电之间的这笔“经济账”,山西人算得越来越明白。相比于输煤,卖电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更大。根据测算,一吨煤外送和用于发电给山西带来的产值比为1∶4左右。特高压电网投运后,山西输送的电力功率可达300万千瓦,相当于一年就地消化标煤约700万吨。
建设特高压有利于我国煤炭产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区域差距。特高压建设在转变我国能源运输方式的同时,实现了电力产业布局的调整,为煤炭产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对于煤炭主产区来讲,通过加大电站建设力度,加快发展输电,可以促进煤炭基地高附加值电力产品的出口,提高这些地区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回报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测算表明,输煤输电两种能源输送方式对GDP的贡献比约为1∶6,就业拉动效应比约为1∶2。
对于特高压电网的“接受方”而言,也有人进行了输煤与输电的详细比算。以2020年山西省送浙江省电力960万千瓦为例,对浙江省而言,变输煤为输电,至浙江后的落地电价较受端地区上网电价低约0.03元/千瓦时至0.10元/千瓦时,浙江省的电力供给成本能下降2.6%。从经济角度看,输电无疑是一项双赢选择。
以魏一鸣为首的一批能源专家,在共同编写的《中国能源报告战略与政策研究(2006)》中指出,消耗1吨标煤当量的电力与消耗17.3吨标煤当量的煤炭或消耗3.2吨标煤当量的石油,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是相同的,这表明电力的经济效益最高。
四川省宜宾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进,将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的投运,看做宜宾市530万人民的骄傲。宜宾能源资源、矿产开发富集配套,潜力巨大,是西部理想的产业聚集地,但由于能源外送通道有限,其能源发展受到制约。只有实现电力外送,才能推动当地能源资源得到全面合理开发。向上工程落地宜宾,使宜宾有了特高压这一电力外送的“空中大走廊”,拥有了“水、陆、空”立体发展的优势和良好态势,为宜宾开启了能源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