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一种全新的能源运输方式
今年1月6日,我国“十二五”期间的第一个特高压工程——从山西到湖北的二期输电线路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大规模的特高压输电网络建设已经拉开了序幕。输电作为能源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承担起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以及缓解其他运输手段压力的作用。中科院院士薛禹胜就曾感慨道:“特高压技术是世界能源输送方式的一个重大的变革,它和我国的航天技术、高铁技术一样,都是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对世界工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以下简称晋荆线)投产运行后,每天由山西向湖北送电200万千瓦,日均送电量50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天输送原煤2.5万吨。“这相当于给湖北送来了一个葛洲坝电站。”湖北省电力公司的负责人感叹道。
而对于水电比重较大的省份,特高压电网的“优化能源配置”作用更为显著。2009年枯水期,晋荆线首次承担“北电南送”的任务。1月至5月,晋荆线完成从山西向华中送电32.66亿千瓦时,相当于向华中地区输送原煤近2万个车皮,实现就地转化原煤近116万吨。这32.66亿千瓦时的“北电南送”电量,四川按照32%的比例消纳了10.45亿千瓦时,极大地缓解了四川枯水期的供电压力。
到了丰水期,晋荆线又首次发挥了“南电北送”的作用,将四川的清洁水电送往华北地区。仅2010年5月至10月,四川送往华北电网的水电达37.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33.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