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按语:9月28日,人民大学举办了一场高大上的“中国电力体制国际研讨会”,远在西南无缘聆听。幸运的是,彭立斌先生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给我们分享了他的十个观点,处处都是金子在闪光。我抢先表示要转发,结果展律师眼疾手快先观(zhuan)茶(fa)了。那么好吧,谁叫咱们偏远地区呢,就评(献)论(丑)一下以示区别吧。为了便于文字组织和读者阅读,斗胆将十个观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还望海涵。
立斌:电改只是中国社会整体改革的一个部分,离开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背景,单独进行电力体制改革,是很难成功的。
世兴:俗话说,低头拉车别忘了抬头看路。习总也在七月的时候专门提示过我们勿忘初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福祉是我们党和政府的终极目标。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经济发展波折,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只是我们掌握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和认识水平的不足,并不能影响我们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更不能动摇我们市场经济的选择。市场经济的道路选择是不可逆的。而我们的经济,确实已经到了不得不“真”改革国有企业发展方式的地步了,这是国有经济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更能理解,电力体制改革只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部分,离开了这样的背景,电改很难成功。
立斌:有人质疑为什么要电改?这个问题应该让我们每一个电力人思考。为何地方政府和非电力企业对电改期望如此之高?为何无数社会资本都想投资售电和配网领域?难道他们想找死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定是这些人看到了机会,看到了盈利的可能性,看到社会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配置,用户还没有得到相对优质的服务,所以才会有自上而下开展的轰轰烈烈的电改。
世兴:当一个人或群体过上安乐的生活,自然就会磨去棱角变得有惰性而失去进取心,更可怕的是失去思想变得固步自封。当这样的状态面临改变时,他们会不顾一切维护既有状态。垄断而庞大的电力系统,已经积攒了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诸如俘获政府监管,高成本低效效率、无效投资等由消费者埋单,假垄断之力渔个体之利,依附在这个行业上的既得利益群体已经到了将这个产业拖入泥潭的地步。也许你质疑这些问题的存在,那只不过是信息没有被揭示出来而已,或者这里面你的利益微不足道,更或者你就只是一个局外人。其实,这个行业已经公认的有太多不合理需要改变,这才是为什么广受期盼。一旦改革能够得以顺利推行,这些租值得以释放,红利让渡与市场主体,更可期的是将产生新的产业生态,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一如当年的邮政和今天便捷的快递物流行业。质疑改革必要性的朋友,是担心改革过程中出状况而忧国忧民呢,是认为除了自己别人都弄不好的夜郎心态呢,还是说我的地盘我做主岂容他人染指呢?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立斌: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总是在损害自己利益的时候强调要国际接轨。而在得到额外红利的时候却没人关心是否接轨?这种单边思维往往会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
世兴:揣摩立斌先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对待利益的双重标准。当我们得到好处的时候,就闷声发大财,缄口不言。当我们利益有影响的时候,我们就说国际上如何如何,总之就是希望不要动自己奶酪,维持现状。对于这个问题,根源在于我们缺乏思辨问题的“有利于社会福利改善”的价值标准体系,都拿有利于自己的说辞,而忽略了自始自终我们应该坚持的“初心”——社会福利最大化。企业或利益主体为自己的利益诉求辩护无可厚非,即使是国有垄断企业,它也毕竟是众多的社会人组成的群体,也应该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作为市场的“守夜人”,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就应该坚持有利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价值判断,而不能墙头草或者没头苍蝇。
立斌:无论是充分竞争,还是社会保障,都需要有效监管,才能正常运行。
世兴:这一次的电改有两个大的组成部分,“电力市场的建设”和“垄断环节的管制改革”。只是很可惜,我们看到太多对电力市场建设的讨论,诸如什么样的批发市场模式、交易机构股份制还是独资、发用电计划放开等等。对于垄断环节的管制改革谈的少之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一方面是高企的电网投资规模,另一方面又是降低输配电价的诉求,难以调和的矛盾。都想降电价,都要降电价,却不知道,当电力市场通过交易机制决定了购电价格,电网投资与输配电价绑定后,再靠行政手段来干预,hold得住吗?!!!而无论是市场环节还是垄断环节都需要的监管,更是少人问津。再好的跑道,再好的运动员,再好的观众,没有了裁判员,没有严格的竞赛规则,没有精确的计时装置,如何决出优胜者,还有谁会公平竞赛?
立斌:监管机构不可能全部由政府投资和养成,必须是依靠社会第三方机构支撑监管体系。就像审计制度一样,至少可以回避和发现会计制度运行中80%的问题。
世兴:对于当前治理水平的政府而言,监管绝不是原有计划职能的翻牌。作为接受过经济学训练,有十多年历练的公务猿,我一直持有的观点,公务人员岗位职责就是把握程序公平公正,能具备专业领域业务素质更好,不具备也不须勉强,毕竟一个公职人员职业生涯不断的经历轮岗调动,也不可能随时跟上时代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对于专业问题,就应该交给第三方中立机构来咨询,就是公务人员遵循的办事流程也是第三方来设计。这样一来,既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也可以实现小政府,规避公职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也就是寻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