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没想到能吃上‘电力蛋糕’,而且这块蛋糕并不小。”珠海城建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孔华东为公司即将开展的新业务感到颇为满意。
近日,珠海城建智慧能源有限公司、珠海市博纳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等5家珠海企业入选第二批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布的售电公司目录企业名单,并在广东电力交易中心注册获得了售电资质。今后,这5家珠海企业将能通过市场竞价的方式,在新生的售电市场中购电销电,分得“一杯羹”。
在企业纷纷抢滩登陆时,珠海电力改革步伐也在加快。《珠海市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已印发,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售电市场主体准入退出机制,加快培育售电市场主体。由此可以想见,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的协同,将给珠海售电侧改革以及能源利用带来新的格局。
开弓没有回头箭。因改革而孕育的售电市场,在市场主体逐渐增多、规模越来越大的大势面前,如何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也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开闸“新生”企业角逐售电领域
改革的进度令孔华东有些惊讶,公司成立才3个月就已拿到“入场券”,获批拥有售电资格。要知道,即使半年前,这个市场都还是封闭的。
售电侧改革发轫于2015年3月。彼时,中发电改9号文提出,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售电业务,有序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根据相关规定,暂时只放开工商企业、工业园区的部分用电,而居民生活用电依然由国家电网公司配售。
一直作为电改先锋的广东,率先试点售电改革。今年3月,广东省首批13家售电公司正式进入电力市场开展第一笔竞价交易,打响全国售电侧改革的“第一枪”。
“我们就觉得这是个新生的市场机会,一定要早早抓住。”仅仅一个月后,由珠海城建集团出资成立的珠海城建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孔华东说,这个新登记注册的公司最主要的使命就是要利用改革的红利,开展多元化的售电及综合能源供应服务。
“此次改革方向打破了原有的电力市场格局和交易秩序。”国家发改委电力体制改革专家咨询组专家、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说。
以往,电网企业集电力输送、电力统购统销、调度交易为一体,发电企业与用户直接交易规模有限;现行上网电价、销售电价仍由政府定价,交易双方没有定价权。改革之后,将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实行市场开放准入,引入竞争,放开用户选择权,形成多买多卖的市场格局,价格由市场形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的闸门一旦打开,嗅觉灵敏的企业早已闻到蛋糕的香味。7月初,广东省经信委批复了第二批54家售电公司入选名单,全省售电公司从13家迅速扩容至67家。而放眼全国,截至6月底,全国31个省(市、区)已成立了近600家售电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社会资本也开始参与角逐售电领域。在广东新增的54家售电公司中,既有央企,也有能源民企和上市公司。而首批13家售电公司则绝大部分是国有电网企业成立的售电公司。
珠海有5家售电企业顺利入选。笔者梳理发现,这些企业有省属国有企业的背景,如珠海横琴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有珠海市属国资背景,如珠海城建智慧能源有限公司;也有民间资本的影子,如横琴澳中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这些公司登记注册时间都没有超过1年,有的并未真正开展售电业务。显然,这些公司的成立更多是为了迎接这次售电侧改革“风口”的到来。
“因为有准入门槛,能正式入选的售电企业还只是少数。”曾鸣表示,电力体制改革初期,是售电公司布局和开拓市场的机遇期。目前来看,社会对电力的需求较为稳定,投资回报有保证,所以导致售电企业纷纷组建成立。
市场仅珠海就有3亿利润空间
“企业纷纷进入售电市场,肯定是看到有利可图。”电力行业资深人士彭立斌表示,售电公司通过集中交易竞价,可以从电厂拿到更低的价格;再以议好的价格出售给用户企业,购电销电往往有个差价。举个例子,如果一家企业每年的用电额度是1000万度,售电企业即使每度电赚5分钱,那也有50万元的利润。
按照广东省的计划,2016年直接交易电量规模为420亿千瓦时,约占广东电网全年电量的10%。而仅以珠海来看,去年全年用电量为145亿多度,其中工业用电量约100亿度。
如此体量的市场规模,对新进入的售电企业来说,是一块看得见摸得着的蛋糕。
在电力供应过剩的背景下,发电方为保证利用小时数愿意以较低的价格报价交易;此外,由于上半年交易市场刚开放的初期,用户对于电价可下降的幅度没有足够预期,售电公司获得超预期的盈利,引起了业内关注。有机构甚至测算出,一度电售电公司可赚取0.13元的差价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