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随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电力行业的垄断正在被打破。按照新一轮电改“三开放,一独立”的原则,发电侧放开竞争、售电侧放开竞争,以及电网严格监管,建设交易机构,构建电力市场,都将带来市场化红利。
受制于“电老虎”的垄断,多年来电力行业一直是社会资本想进又进不去的领域。现在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
近日,拥有七家参股公司的贵安新区配售电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其中贵州电网公司占40%,贵安新区管委会下属投资公司占30%,社会资本占30%。
这并非社会资本首次进入售配电领域。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供电股份有限公司已被列入广东省经信委售电公司目录,具备参与广东电力市场资格。正在规划中的河北正定新区,配售电改革试点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成为河北首个配售电改革试点。江西也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在新成立的南昌临空经济区,开展售电侧改革及能源管理体制创新试点。
无独有偶。除了社会资本与开发区联合成立售配电公司,各省还正在陆续成立电力交易中心。截至5月中旬,已有19家省级电力交易中心成立,华北、华中等区域电力交易中心也在酝酿之中。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变化?未来电力行业将朝哪个方向发展?
行业垄断隐患无穷
让我们先来回顾下电力行业改革里程。
中国第一次电力行业改革,发生在1997年。改革的内容是政企分开,撤销电力部,代之以国家电力公司,承接原电力部下属的五大区域集团公司、七个省公司和华能、葛洲坝两个直属集团。
2002年3月,国家决定实施电力体制改革;同年12月,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两大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即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以及国电、华电、华能、大唐和中电投。
自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电网领域逐渐形成了以行业公共权力垄断、市场规模垄断、业务链条垄断、技术创新垄断为特点的超级垄断市场。
——行业公共权力垄断。电网公司独掌行业公共权力,一边负责审批招标,一边负责电力建设,集“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于一身,既有失社会公平,又容易滋生腐败。
——市场规模垄断。电网不准发电厂向大用户直接供电,而是必须送到电网,然后电网再向用户供电,电网从中收取过网费。电网也不许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容量过大;设置备用电源的工业企业每年必须向电网缴纳容量电费。
——技术创新垄断。电网体系借“三集五大”(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垄断科研经费,主要投向已经相对成熟的电网高压和特高压技术创新,而用户需求侧技术创新投入几乎为零,技术能力十分薄弱。10KV及以下的核心技术被ABB和施耐德等外国企业掌控,留下很大隐患。
目前国电体系同时具备政府、企业、贸易、科研四大功能,聚合了中国整个电力中枢的调度管理、电力输送、市场交易、价格调整、电力投资的主导权力,形成了类似人民公社的“超级电力公社”业态。国网公司的强权体制阻碍了中国6万亿度电力消费能力与10亿千瓦电力装机总量间的市场互动,丧失蓬勃向上的市场活力。
当然,经过最初的改革发展,中国基本解决了国内的硬缺电问题,企业的经验管理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整个系统能比较健康地运行,但是电力行业因垄断遗留的问题并未解决,各种挑战不断出现。
新一轮电改:三开放一独立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电力能源需求进入一个相对平缓期,再度推进适当、适度改革的行业环境基本具备。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新一轮电改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下称电改9号文),此后一年内,先后出台了10个与之配套的具体实施文件。
概括来说,9号文主要确定了“三开放,一独立”的原则,即放开输配以外的经营性电价、放开公益性调节意外的发电计划、放开新增配集电市场,交易机构相对独立。10个配套文件主要解决售电、电力市场、输配电等怎么做的问题。
具体来讲,电力行业产业链分为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四个环节。9号文出台前,电力行业以电网为核心统购统销;省级经信委排产发电计划;电网统一销售定价并经政府审批确定,用户无权选择,只能被动接受政府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