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2015年的电力过剩与1998年有何不同?有哪些政策上的启示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南度度  作者:张树伟 谢茜  2016/3/4 10:31:45  我要投稿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中电联的初步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全年统计发用电量增长0.5%左右。而国家统计局2016年1月19日公布规模以上企业口径的信息提及,2015年全社会发电量较2014年降低0.2%,这一结果在最新发布的统计公报中被修正为增长0.3%。不管怎么,以及未来有何进一步的调整,可以得出一个大体准确的信息,那就是2015年电力生产消费同比没有增长。

从历史上看,电力供需形势的周期性波动是非常显著的,贯穿从建国到“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笔者2006年发表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文章,对2003年前的情况进行了综述)。这种波动的原因,从后来的分析与理解来看,原因不尽相同,比如有“大跃进”对生产力的破坏、经济的过热与过冷、计划时期的投资激励不足、电价下调不及时造成的过度激励(比如目前的煤电建设高涨)等等。即便是同样的原因,其程度也有所不同。

如果认为2015年是一个需求的低谷,那么上一个低谷似乎可以追溯到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从1998年电力消费不足3%的增长算起,经历了2003-2005年的严重电荒(受到压抑的发电增长速率仍接近15%),之后的逐渐回落与小幅波动(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第四季度出现负增长,但全年增速仍在5%以上),再到现在几乎没有增长,可以说经历了又一个完整的“过剩——短平衡——严重短缺——紧平衡(2011年由于价格机制不顺)——过剩”的15年周期。

那么,1998年的过剩和2015年的过剩有何类似与不同?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政策上的启示?这正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1998年“电力过剩”的有关报道、感知与理解

“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与经济增长,导致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下降。1998年,中国首次出现煤炭、电力、石油市场全面供应过剩的现象。1997-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连续4年负增长。”

这是2001年4月25日的经济时报对这一时期能源与电力需求不振的表述。而就电力增长的乏力而言,微观的现象也能说明问题。笔者还非常清晰的记得这一时期,化学实验课老师的指示:“实验需要加热的话,请用电炉,不要用酒精炉,因为电力现在用不掉”。

为了应对这种过剩的局面,一些反周期的政策与措施也有所体现。

“针对小火电机组存在的规模效益差、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抓住当前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有利时机”,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经贸委1999年5月26日发布国办发[1999]第44号文件,“实施5万千瓦以下(含5万千瓦)的常规小火电机组的关停”。当然,这一关停的规模与力度,与2005-2013年8000万的关停规模无法相比。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