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2015年,中国的风电和光伏风光无限。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光伏产业于去年超越德国跃居世界光伏累计装机量首位,而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统计,2015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050万千瓦,同比上升31.5%。
面对此种形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能源战略规划制定的成败,也是决定经济转型和改革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供需关系由紧张切换到松弛,给了能源体制改革一个极好的时机,从政府到企业,都需要调整自己的打法,以便更好地参与未来。”
“走出去”切忌步伐太快
“十二五”期间,风电、光伏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外新兴市场需求逐步加大。
作为国内风机龙头,金风科技“走出去”战略已实施多年。据了解,2015年金风科技累计共有458台风力发电机组销往全球6大洲的17个国家。
金风科技新疆基地首席代表杨学军向记者介绍,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风电企业之一,公司不仅在美洲、欧洲、大洋洲等重点目标市场取得多项突破,同时在非洲、亚洲等新兴市场积极布局,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取得较好成绩,国际业务已遍布全球六大洲。
然而新年伊始,作为光伏领航企业,曾因实现光伏组件全球销量第一、赞助两届足球世界杯而扬名的英利,却在1月被证实自去年年底已进入债务重组阶段。
英利新闻发言人王志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重组正在推进,但关于重组企业的身份和资金等消息尚不明确。“公司不方便做这方面的过多回应。”
从曾经组件出货量第一,赞助世界杯,到今天资不抵债的过山车式发展,英利的发展折射出了中国光伏企业从公司治理、战略规划、资本运作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林伯强对记者分析,英利巨亏的原因在于其过度急躁的扩张,“在光伏领域相对‘踏实’的英利,却在国家政策推进中丢失了企业投资理性。若此次债务重组顺利,英利须回归光伏组件的制造业生产,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技术研发而非光伏产业的上下游扩张,以等待新的机遇。”
中国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能源专家景春梅则认为,前几年国内新能源市场并不明朗,新能源企业“走出去”也是实属无奈,“原材料、市场、技术三者几乎全部依靠国际市场,即便近年来国家政策利好,但煤电市场依旧有增无减,产能远远高于市场需求,新能源企业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同时,她也认为,按照国家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将是新能源发展的“黄金时期”,企业应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布局海外涉及管理、资金、人才等一系列问题,必须预估市场发展前景及自身能力,不能单纯追求规模和资本扩张,需要稳扎稳打,缓步前进,否则商业帝国也能在顷刻间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