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转变,将电能服务商的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电能服务商就相当于一个服务中介,它可以与每一家用户商谈,制定个性化节能服务。小企业积极性不高,就先‘盯准’大企业,让一部分客户看到实实在在的节能效果,再各个突破。”在吴元杰看来,这就是市场在发挥作用。通过电能服务商的发动,曾经分散的企业用户被打包组团,由一滴滴分散的水珠聚成了满满一桶水。
2015年8月,参与佛山市第二次需求响应的96家企业中,就有87家企业是通过电能服务商参与的响应,占比超过九成。本次响应还首次向企业客户推出了电力需求响应手机App,用户可随时随地查看各自企业的负荷变化。
试点过程中,企业的用能习惯和观念也悄然改变。佛山市三水新华雄陶瓷有限公司就多次参与了需求响应,每次响应负荷约占其总负荷的三分之一。“我们还在主要耗电设备上安装了智能电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用电习性,少用不必要的电。”该公司办公室主任罗彩芬告诉记者,通过需求侧管理,每年可以节约20%以上的电量,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需求侧管理平台则主要依托佛山供电局已有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等已有的信息平台建立,在此基础上添加需求响应功能。截至目前,需求侧管理平台已接入1.7万多家工业用户关口数据。
“通过这个平台,哪个环节可以节约能耗一目了然。”位于佛山三水的金华海铝业有限公司是第一批接入平台的成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其厂区的硅机、挤压机、车间照明等用电设备的数据都已接入平台,根据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开展更精准化的用能管理,预计全年能耗可降低10%左右。
探索
形成一套流程创新电价机制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电力市场的逐渐开放,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佛山在努力完成需求侧城市综合试点任务的同时,逐步探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长效机制,成为可复制的工作模式。
李启新告诉记者,以需求侧响应为例,佛山已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流程。即制定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出台项目申报通知,明确申报条件、资金补贴方法等内容;实时响应,确定电能服务商和参与响应的企业名单。“这些事情一定下来,市场一发动,就顺理成章地运作起来。”李启新说,从需求响应发动到响应结束,佛山都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式。
“需求响应听起来很简单:降负荷,给补贴,实施起来却很复杂。”曾梦妤说,需求响应的流程如何打通,降下来的负荷怎么计算,降负荷的空间在哪里等,都是以往“一刀切”式的拉闸限电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也是佛山供电局在试点过程中不断摸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