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随着国家审批权下放和各项支持政策的出台,新能源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期。我国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能可开发资源6亿千瓦左右,目前已开发近50%,其中以西南水电资源最丰富,约占全国一半以上,尚未开发量占全国未开发量的70%以上,主要集中在“五江一河”(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大渡河);陆地风能、太阳能可开发资源分别为24亿、50亿千瓦左右,目前仅开发了4%和0.5%。新世纪以来,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累计分别增长了281倍和1395倍,年均分别增长50%和68%。2014年年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9581万千瓦和2652万千瓦,分别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但要实现新能源快速健康发展,还必须加强国家统一规划引导和约束,从而推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新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保障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能源波动性大、负荷变化梯度大,为适应它们接入电网,会出现“弃水、弃风、弃光“等问题。以德国为例,从2009年至今的5年内,德国光伏发电装机量从不足10万千瓦增加到37万千瓦。德国全境处于同一个时区内,东西时差只有30多分钟。德国目前有上百万个光伏电站,中午尖峰时,光伏发电出力会同时达到尖峰,必要时只能“弃光”,保障电网安全。我国70%以上的清洁能源集中在西部、北部地区,本地难以完全消纳,而且距离东中部负荷中心一般超过1000公里,大规模开发后将面临突出的“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只有依托特高压大电网,将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季节性、随机性、间歇性电源容量在电网总负荷中的比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才能够有效保障清洁能源的并网消纳,从根本上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
我国长期采取煤电就地平衡的能源配置方式,东中部地区雾霾污染日益加剧,环境不堪重负,已经难以为继。实现清洁发展、解决雾霾问题,根本途径是发展特高压电网,推动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实现我国能源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特高压电网由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骨干网架和±800千伏及以上直流输电线路组成,具有距离远、容量大、效率高、损耗低、占地少、安全性高、经济性好、绿色低碳等综合优势,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也是我国为数不多、世界领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加快发展特高压电网,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配置、建设生态文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能源资源与生产力逆向分布,80%以上的煤炭、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70%以上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能源基地距离负荷中心1000~4000公里。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能源需求刚性增长,预计2020年、2050年我国发电装机分别超过20亿、40亿千瓦,全社会用电量分别达到8.4万亿、15.3万亿度。这种能源禀赋特征和发展目标要求,决定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跨大区、远距离输电,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能源资源必将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