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研究员、能源领域传播学者夏伟
智能电网概念出现后,政府、企业、社会都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智能电网的定义。那么智能电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记者近日专访了智能电网研究员、能源领域传播学者、能源领域第一微信公众平台能源评论创始人夏伟,请他就智能电网做了全面深入的阐述。
探索智能电网的本质
记者:目前对智能电网有多种定义和解读,作为智能电网研究员、能源领域知名的传播学者,您能概括地描述一下智能电网的本质吗?
夏伟:为了将这个概念说得更清楚,先做个形象的比喻,电网就好比人体结构,骨架、血肉等构成人体的“硬件”,而大脑、神经等构成人体的“软件”,二者并没有从属关系,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智能电网就是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内部和外部关系并对其采取相应反馈的电网系统。智能电网,表面上看只是信息技术在电网通讯方面的应用,在不远的将来,它也将和互联网一样,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快能源资源的流动性。
记者:有些读者认为现在的电网不智能,可以这样理解吗?
夏伟:不能说现在的电网不智能,只能说不够智能。这就好比过去你只是凭借肉眼看世界,而现在可以用望远镜看世界,这只是一个类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网的“眼睛”、“耳朵”等“器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看起来是手段的进步,但其本质是电网整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是采集能力的提升。这种采集能力的提升,可以让电网系统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更加有效率地选择策略,满足人类能源需求。智能电网,就是具有“感觉”的电网。
建立智能电网系统模型
记者:现有的电网与智能电网的差距在哪里?
夏伟:众所周知,电网的最大特点是实时,电能的生产、运输、消费必须同时完成,这就要求电力供需必须在瞬时达到供需平衡。如果平衡不好,要么发出来的电无法消纳,造成巨大的浪费;要么发出来的电不够用,造成社会生产效率的低下。这个系统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供求平衡,必须依靠信息的交换来解决。过去,通常是依靠计算机加人力的传统调度方法来保障平衡。但是,随着发电装机的不断增多,各种能源形式的出现,这种人为的信息调度方法已经不能全面、实时地获得信息了,这使得调度人员很紧张,且调度效率还不高。有些时候,明明电力负荷过剩,系统发出的信息却是加大电力生产,这不能怪调度员,而是信息的滞后造成了错误的判断。因此,我们必须用智能电网来取代原有的调度思想和方法,把调度人员从繁重的低效率却且不精准的劳动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