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您所说,智能电网是要用信息的手段来提升电网调度系统捕捉信息和释放信息的能力,能具体谈谈吗?
夏伟:从发电侧来看,必须解决谁来发电、什么时候发电、发多少电、什么时候停机等问题。当前,这些问题还是靠现行的电力调度系统来解决。这种过渡性的“半自动”的电力调节机制,会随着电力工业与大数据的进一步融合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将使得发电侧实时掌握需求侧的负荷需求,从而实行动态的瞬时调节与控制。随着电网经年累月地运行积累,智能电网会对历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在某一个时段预测到下一个时段的负荷走向,作出预调节,从而避免能源浪费,提高单位能效。换言之,智能电网能打通电能需求侧和供应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梗阻”和“延迟”症状,让电力系统真正成为灵敏的会思考的智能系统。
记者:刚才您说了供应侧的情况,对于需求侧,智能电网将带来哪些变化呢?
夏伟:对于需求侧,在管理方面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我们知道,全社会的用电者,至少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按照“重要”或“次要”进行分类。比如医院、交通等用电负荷在某些时段就是属于重要负荷,一般都要重点保障;相对而言,此时的家庭用电中的烧开水、洗衣服等负荷就是次要负荷。因此,可不可以对全社会的负荷进行科学分类,让次要负荷转移到夜间不重要的时段来进行错峰用电呢?这在技术上并不是什么难题。可以给每一个负荷设定一个编码地址,对这些地址在特定时段进行流量限制。
记者:按照您的推测,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智能电网可以使每一个时段的电能的价格不一样,这是否会带来一场消费革命?
夏伟:在实践中,阶梯电价是精确负荷管理的一个雏形。用价格作为调节杠杆,仅仅有阶梯电价是不够的,还要采取各种差别电价,对不同类型的负荷在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电价。为此,我提出了“当令负荷管理”的新概念。所谓“当令负荷管理”,就是规定什么时段用电干什么,这个时段的负荷类型就是“当令负荷”,超出这个时段的负荷则是“反季负荷”。比如说,在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用电为“当令负荷”,用电相对平价,而如果某个家庭一定要在这个时刻烧开水、洗衣服,那么抢夺的就是交通用电负荷等“当令负荷”,按照规则,就必须付出远高于烧开水、洗衣服“当令负荷”的价格。
记者:随着实践的深入,智能电网好像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您能展开谈谈吗?
夏伟:要推测未来智能电网的方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电力系统以稳定为原则的传统,是基于这个行业的民生保障功能。这与互联网不同,互联网在试错中出现的崩溃问题容易被原谅,而电力系统的被容忍度为零。因此,无论是技术的革命还是体制的变化,都要谨慎。在这个大原则确定以后,我们才能谈下一步的变革。智能电网看起来是美好的,但要实践起来,涉及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变革。因此,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