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邻避”现象越来越常见,在专家看来,这是市民权利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社会进步必然经历的阶段。
中山大学教授何艳玲说,政府部门应提前考虑到可能会利益受损的群体,邀请公众参与讨论决策。
也有观察者认为,个人与政府都应该有“权利让渡”的意识,理性妥协,才能享受到公共项目带来的更多利益。同时,对利益受损方应有完善的补偿与救济制度。
越来越多的“邻避”现象
8月9日那天,距离郑州500多公里的武汉,同样发生了一起市民阻止修建变电站的维权事件。
郑州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一些涉及民生的项目,比如垃圾中转站、变电站等项目,能使社会整体公共利益得到改进和提升,但修建时常会受到阻拦。
中山大学教授何艳玲从2006年开始就一直在做“邻避效应”方面的研究。她发现,类似现象正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比如,2009年,广州番禺村民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四川什邡、广东茂名等地抗议“PX”项目落户;北京居民抗议修建变电站等,均是“邻避效应”的体现。
对上述问题,感触最深的往往是城市的管理者们。
金水区城管局副局长王建峰说,郑州市城区的垃圾中转站,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但新的中转站选址,一直令他头疼。去年,金水区城管局经协调,在金水路与沙口路附近准备修建一个垃圾中转站。按照设想,建两层建筑,一楼是加除臭装置的垃圾中转站,二楼布置环卫工公寓,但最终因附近居民反对而停工。
渐失效力的传统价值取向
何艳玲认为,“邻避”现象增多,除了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对公共设施需求增多这个客观原因外,与市民的权利意识增强也息息相关。中国历来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传统价值取向。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用这套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时,已逐渐失去作用”。南京大学教授孔繁斌在一次演讲时也提到,“邻避”情结的动机是维护自身利益,社会应承认这种动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何艳玲也觉得,“邻避”现象增多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广州市生活废弃物管理中心的熊孟清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有时,项目建设方意识到必须听取公众意见,但又怕过多的公众参与影响决策。这些行为给人以“程序只是走形式”的印象,反而推动了“邻避效应”的产生。
以《河南商报》去年报道的东风渠跨渠工程为例,当时,施工过程中遭到了附近小区居民的强烈反对,理由就是跨渠桥梁通车后,会带来安全隐患。居民认为规划部门在征求意见时,并未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