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变电站受阻折射城建“邻避”困局(2)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河南商报  作者:程国昌  2014/8/14 15:32:20  我要投稿  

两种不同的风险考量

虽然任何项目的规划都会经过环保、卫生、消防等多个部门参与,对风险进行评估,但事实上,在“邻避效应”发生时,公众的担忧与政府部门的考虑往往不在一个“频道”上。

公众对“邻避”设施的反感,直接来源于对风险不确定性的担忧。就像红旗变电站,虽然郑州供电公司与政府部门一直在强调,变电站不会带来辐射与爆炸风险,甚至辐射量会小于手机,但附近居民担忧的却是“万一有危险咋办”?

澳门理工学院公共政策行政学教授娄胜华曾撰文称,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往往从技术的角度定义风险,而在社区居民看来,风险主要源于一种主观感受。

技术风险是可以度量的,而感知风险则难以度量,这也导致冲突双方各执己见,难以调和。

何艳玲发现,相关部门在解决问题时,最可能出现的是两种极端方式。一种是市民针对某项目强烈反对时,相关部门就会妥协,项目搁浅;一种是政府方面不顾居民反对,采取强制手段保证项目完成。何艳玲说,这两种极端方式,要么造成公共项目落实不了,影响人们的生活;要么埋下隐患,引发群体性事件。

不能忽视的利益相关者

社会观察者董先生赞成个人在法律框架内维权。“在进行决策时,应考虑到个人是独立的经济体。”董先生觉得,避免产生“邻避效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信息最大限度的透明。

何艳玲也认为,在确定某一项目的选址时,不要走形式,要尽可能多地邀请公众,尤其是可能利益受损的居民。

“通过谈判协商,政府可以告诉利益受损的居民,我会给你们什么样的补偿,会配套什么样的保护措施,去缓解或屏蔽对你们的伤害。”董先生认为,构建相对平等的谈判以及利益补偿和平衡的制度,能够对“邻避”现象有所缓解。

事实上,类似“邻避效应”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屡次出现。何艳玲介绍,随着“邻避”运动的发展,形成了两大协商方式:回馈补偿和缓解风险。

最关键的缓解措施,就是从法律和制度上确立一套开放的参与程序,与小区居民共享选址决策权,将“邻避”设施的选址方式从“决定—宣布—辩护”的传统形式,转变为“参与—自愿—合作”的形式。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