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要通过数据建设和校核、远程浏览、智能报警等方面实现变电站的一体化监控功能。
“就拿数据建设和校核为例,一方面,通过数据建设,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并过滤掉不良信息,把最终结果发送到调度端。另一方面,目前业界对系统如何进行数据辨识存在着矛盾的观点,有观点强调实时性,有观点则强调可靠性。前者强调调度体系数据‘直采直送’,反应实时性,后者则需要数据校核,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处理过程,最后反应到调度台上是怎么样的数据?这些都要不断地建设。”他举例说。
陆天健进一步指出,当前还需要实现变电站一、二次设备运行状态的综合分析和智能报警,提高调度运行人员处理故障的及时性。
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由一次设备处理完汇总后转送后台,若想看完整信息也可以实现。二次设备运行信息直接发送到变电站监控系统。通过状态信息和采样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把相关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产生智能报警。如发生一个事件,可能仅向调度输送了一条报警信息,但是这条报警信息却包含了非常多的数据和实时信息。
对于智能变电站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他认为需要在“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准确性”上做文章。“当前需要完善电网实时数据、保护控制信息、输变电设备监视信息和辅助设备状态信息,完善报警信息的传送。目前这些尚没有一个界定来规定报警信息的分类,市场应启动这方面的工作。”他建议说。
在他看来,智能电子装置的智能化和功能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运行状态自检功能、异常报警并上送,满足监控系统对管理的需求。
人们依旧还清晰地记得,国家电网公司在2012年1月5日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上公布的当年投资计划便把“推广智能变电站和配电网自动化”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虽然目前智能变电站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随着该投资计划的不断推进,人们也将有理由相信“设计和建设占地少、造价省、效率高、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技术装备先进、经济节能环保”的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也将很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