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专访国家电网公司新闻发言人、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张正陵
记者:特高压问鼎国家科技进步的最高奖项,会对未来的电网规划产生什么影响?
张正陵:这个奖项说明特高压输电技术在国家层面得到了高度认同,是一项对国家发展具有极大推动作用的前沿技术。
从电网规划角度看,未来中国电网的骨干网架将是特高压电网。这基于两方面的现实考量:一方面,按照国家规划,五大综合能源基地都是集中开发模式,这些基地的电站装机都非常大,需要电网进行大容量、大规模、远距离输送,这使特高压输电技术进步具有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输电走廊越来越紧张,规划上要提高走廊利用效率,节约土地。根据特高压1000千伏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运行实际测算,尽管走廊宽度比500千伏方案宽20米,但输送容量是其4至5倍,综合计算,相当于节省走廊占地1/2至2/3。
已建的特高压交流输电与直流输电工程,以运行实践验证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可行性。随着建设与运行技术的日趋成熟,将建成强交强直的特高压骨干网架,承担起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重任。
记者:实际上,今天得到肯定并被赋予高度期待的特高压曾经面对诸多质疑甚至反对。从您多年的电网规划生涯来看,您怎么看这种曲折?
张正陵:我记得1983年10月,我第一次来北京出差。当时在规划葛洲坝(600068,股吧)水电站如何送电到武汉、长沙,送电距离是300〜400公里,这在那时已经是相当远的输电距离了。当时,北京的邮科院有全国最先进的计算机,我们要用它进行模拟运算。那时的北京,连三环都没有,邮科院所在的学院路一带是一片片农田。你看现在,学院路多么繁华,北京都有六环了,而从四川锦屏送到江苏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送电距离也超过了2000公里。
这就是发展。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电网规划,都要用发展的眼光。从1978年到2011年,用电量增长了17.8倍,平均增速达9.3%,电力弹性系数(用电量增长与GDP增长之比)平均等于1。但是我们从人均用电量来看,水平仍然较低。2011年,人均用电量仅3330千瓦时,人均生活用电量就更低了。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双倍增”的规划,届时人均用电量将增至5627千瓦时。即便如此,这个数字也仅相当于日本1987年、英国1996年、韩国2000年的水平,也仅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008年平均水平的66%。
这里有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量就会上升,就需要扩大电网配置范围,电压等级也随之提高——就我国国情而言,既需要特高压直流远距离输电,也需要特高压交流来确保大量直流输电能够安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