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在本轮机构改革中,国家能源局与国家电监会重组,组建新的国家能源局,仍归发改委管理。国家能源局重组后,从政府职能和监管方式上又应作出哪些调整?
针对这些疑问,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
改革有进步,但不是终极目标
记者:我国能源管理体制经过多次调整,你如何看待这些调整?
冯飞:我国能源管理体制建国以后变动比较大,经过多轮调整。此次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有进步,但不是终极目标。对于构建何种能源管理体制,议论比较多的是成立能源部。从目前的方案看,对成立能源部有不同意见,条件上不完全具备。
能源机构调整和职能转变更重要的是管理方式的改革。2002年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伴随电力体制改革设立。成立的背景是,国内缺少独立性、专业性、依法监管的机构,尤其是电网等自然垄断环节的监管。
当时的争论是,以怎么样的方式监管电力,主要有政监合一和政监分离两种模式。政监分离是国际趋势,但与我国国情不符,还没有达到政监分离的条件。这一次改革,将分设的电力监管机构撤销,回归到政监合一的监管方式,更符合国内实际。
记者:此前,电监会已组建了十年,而能源局组建了五年。目前,国内组建能源部哪些条件不具备?
冯飞:我国是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从过去能源管理机构设置看,存在能力不足、机构偏小等问题。能源管理体制改革至今,已经拥有独立的能源管理机构。
在能源监管体制上也做出一些尝试,即使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实践表明,完全照搬国外的管理模式不可行,需要考虑中国国情建立监管框架。
此外,在价格管理、投资管理上,能源行业管理部门与综合部门不断协调沟通,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组建所谓的能源部问题上,首先,能源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大,包括价格、投资等问题,是综合性问题,每走一步需要慎重。
能源体制改革,应该与竞争机制的引入和管理体制改革相对应。从目前情况看,国内能源垄断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市场竞争机制和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建立。有什么样的市场结构,对应什么样的政府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