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一周前,青年汽车董事局主席庞青年向媒体抛出了“纳米碳电池”技术,虽然庞的说法难脱自卖自夸的嫌疑,但以他的人脉资源,他口中所言“青年已进入动力电池标准统一的被牵头厂家大名单”一说却不由人不信。依据庞的口风按图索骥,发改委牵头的动力电池模块标准化统一工作目前已经上路,包括中汽研、中国北车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在内的几大科研检测机构和近10家车企都将参与动力电池标准统一的相关工作。
统一价值
“动力电池的模块标准化制定,肯定需要多方的协作,而不可能由我们一家来完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和生称,他透露,目前中汽研确实正考虑制定新能源汽车的相关安全标准,其中碰撞标准一定会以中汽研主导,但涉及相关配套产业链的动力电池标准化制定由于牵涉企业多,现在在中汽研内部,对此的认识还不如协调新能源汽车安全碰撞标准的思路清晰。
一位与中汽研颇为熟络的厂家代表称:“中汽研肯定希望完全由它们牵头动力电池标准化,在发改委授意下,天津方面得以组织力量与电池以及整车厂沟通此事。”他透露,目前能确定有近10家整车企业参与此事,但对中汽研是否能凭一己之力促成此事,他认为若不集合中国北车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的技术检测优势,“恐怕单在技术标准制定一项就很难消化好。”该人士认为。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国家863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在谈及标准制定时表示,即使以当下北方车辆研究所的技术条件论,也难以达到对多个模块和电池组的指标评价能力,这其实也间接导致了当下国内电池单体技术与电池组性能对比下的差异,“没有明确的技术标准指引,注定了行业内的各自为战。”王子冬认为。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听闻消息后,并未显得特别吃惊,在他看来,“动力电池模块的标准化工作早该启动了!”据他介绍,早在2008年前后,涉及动力锂电池电源系统的《磷酸铁锂动力锂电池模块通用要求》等七项行业标准就已被正式列入国家发改委2008年-2009年标准制定计划,但很显然,这次由发改委组织牵头的动力电池标准化制定涵盖范围更广。
“受制于当时的发展环境,之前的计划还局限于某一特定技术区间,但随着锰酸锂电池的高功率、高容量特点在汽车电池驱动技术上的发展,整个体系化的标准其实一直没有建立。”王秉刚认为,这次集体攻坚的亮点是将电池生产企业和整车厂有机联系在了一起。
对此,北汽福田汽车工程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峰也认为,当下动力电池供应商在开发产品时普遍对整车系统及运行工况缺乏了解,只把动力电池作为孤立的零部件开发,这导致了系统层级和系统安全的设计不足。“如果打通整车厂与电池供应商各自为战,或是部分小联盟体系的界限,这对眼下新能源车的发展确实有深远影响。”李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