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启示
巧合的是,这次由近10家企业集体参与的标准整合,与之前跨国车企发出的声音十分相似。显然,在新技术发展初期,谁都知道谁先统一标准谁就有先一步做大本土甚至是全球市场的可能。
日前,大众上海研究中心宣布,将对大众旗下所有电动汽车的品牌和车型,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同样的电池模块设计,并很有可能会在中国进行采购。大众的这一决定,意味着其旗下所有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所包括的品牌将会采用同样的电池标准模块。大众内部率先统一的动力电池标准,或许将是目前全球首个汽车巨头的动力电池标准。
而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将以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外围团体为中心制订方案,日本丰田、日产、本田、铃木、三菱、马自达、富士重工、大发、雅马哈9家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和三洋电机、日立制作所、松下电池工业、pasona能源、GSYUASA公司等电池生产商,再加上东京电力公司、日本汽车研究所、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等单位将共同参与实施试验,制定统一的锂电池规格和安全标准。同时,充电方式也将标准化。
对此,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测试中心赵淑红博士认为:“日企结成联盟的目的就是为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减少体积、提高功率特性。”据她透露,在多次送检的国产电池产品和日本的产品比对中,日本电池显示出最大特点就是灵活的组合,它可以提高电池对各种车辆的适用性,良好的散热性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同时,这也可以降低电池在生产过程当中的控制难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对检测结构的这种评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某电池生产商工程人员称:“当下国内与海外的的硬件差距主要体现在电池结构、电池的一致性、开发手段、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电池组合技术、电池组管理系统水平上。”
“如果我们能够综合全国各个车厂要求,提出一个合理的模块规格序列,就有可能减少电池企业的研发与生产成本,也有利于整车厂在市场上采购性价比更优的电池产品。”上述人士表示。
据相关人士称,包括上汽、一汽、长安、奇瑞等10家车企(若按庞青年所说的青年在内应是11家)都已在早半年前就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口风,但与海外车企相比,现在还尚未听到它们同气连枝发出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