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2012中国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合作高峰论坛暨项目对接洽谈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会上,包括轮胎世界网在内的多家媒体,就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等问题,对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进行了联合访谈。以下为访谈内容。
市场不可能来源于政府
记者:国家之前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汽车,但今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出台后,国家似乎将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纯电动汽车上。对此您怎么看?
陈全世:“十二五”规划对混动汽车、纯电汽车以及车用电池的发展都有规划,也都有资金支持,没有偏向谁、忽略谁的嫌疑。
但相对于混合动力汽车来说,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更长远,也更难一点儿。政府肯定是要去支持离市场远一些的产业,离市场近的,让市场去解决就行了。
记者:目前来看,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方面,政府的作用似乎很强大,您觉得什么时候可以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调控呢?
陈全世:实际上,国外的事例证明,政府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方面的作用力是有限的。
根据德国同行的经验,政府能够做的,一方面是从研发上予以支持,在市场还不明朗的时候,政府需要在研发上给钱;另一方面,政府要在基础设施,如充电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支持,而且这点只有政府才能做。因为一是需要资金投入,二是需要政府规划。
然而,一旦项目到了盈亏平衡点,例如充电站可以挣钱了,政府就应该考虑退出。
政府还可以做的是,在初期,对用车成本较高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补贴。但是德国方面的同行表示,这种作用是很有限的,想要靠政府的力量来形成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对于将新能源汽车推向市场的方式,让用户喜欢、主动去购买这个车更重要,而不是为了响应号召,做“面子工程”。
商业模式成市场化最大掣肘
记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年对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统计数据显示,其每个月的销量都不多。您觉得,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全世:卖不出去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搞清制造这个车是要卖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