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很多汽车厂商新能源汽车的产量都是根据国家项目去定的,具体卖给谁他也不知道;另一方面,厂家既然不清楚客户群是哪些人,也就不知道该按照谁的要求去开发,而汽车又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产品,要想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必然导致无人问津。
因此,我觉得商业模式没有搞清楚,是阻碍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根源。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是:国家有项目就做几辆车,但至于能不能卖出去,卖给谁,根本没人管。
记者: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的重点在哪里?
陈全世:有人说,解决商业化模式只需解决充电模式,这是错的,充电模式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用户要不要买新能源汽车,要买什么样的车,这才是商业化的关键。
记者:是否偏商业用途的电动汽车,如公交车、出租车等,更容易打开销量?
陈全世:目前的这种行为都是政府在推动。事实上,我个人觉得,用纯电动汽车做出租车只能是一种展示,没有市场前景。如果政府不支持,没有一个出租车公司会去这么做。
首先是这种汽车充电时间长,然后是续航里程差,如果是换电,那投入更是天价。因此,这种市场是不可持续的。
政府给了钱就做,不给钱就不做,这不叫市场,或者说叫“政府市场”。
电池企业大多将难存活
记者:您觉得国内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要多久?这期间,混动汽车是否会占据主导?
陈全世:这要分开谈,看什么样的车型。混动商业车我觉得会很快商业化,但乘用车难度很大。因为商用车体量大,集成度没那么高,而混动乘用车从样车到量产,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丰田普锐斯车型投产前,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立项,90年代研制出样车。我们国家现在开始研究混动乘用车有些晚了,增程式混动和插电式混动汽车还是可以的。
此外,还有一点,日本的汽车公司已经对混动汽车方面的技术申请了相当多的保护,丰田公司在普锐斯车型上有几百项专利,我们国家越得过去吗?这是个问题。
记者:国内的车用蓄电池技术达到商业化的地步了吗?
陈全世:电池是可以的。当然,一次充电跑500公里是不可能的,但是根据规定,正式的汽车企业,纯电动汽车的时速不低于30公里、续航里程达到80公里,就可以上牌照了。对于这一标准,国内的车用电池完全可以达到。
但国内目前生产这种电池的厂家至少有100家,不是每个厂家的产品都能达到上述要求,因此需要认证。我估计,到最后,这些企业最多能存活下来10家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