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南网科研院在系统研究和成套设计的自主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饶 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南网科研院首先完成了系统研究,包括研究系统需要的设备,设备的参数、电压、功率以及对系统条件进行研究;其次是成套设计,设备制造结束后,我们还需要将设备参数放到实际系统中,经过大量的实验,以检测相关设备性能、参数指标等能否满足工程系统的实际运行需要。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对系统进行调试。直流工程有其特殊性,投运前设备性能必须通过调试检验,例如对设备进行满负荷实验。经过调试后,工程才可投入商业运营。此前,这项工作一直都由外方负责,在云广直流工程中则是由南网科研院独立调试完成的。
同时,我们也对关键设备进行监造,与设备企业一起,深入开展了±800 千伏直流工程5 英寸晶闸管元件及换流阀、±800 千伏换流变压器、±800千伏干式平波电抗器等的研究,解决了特高压直流输电、设备制造的一批关键技术和瓶颈,掌握了特高压直流输电及设备的关键技术、研究试验方法,这也为后续直流工程运行和系统研究、工程集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也由此开创了一个直流输电技术的集成创新平台。
记者:当时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南方电网公司要建立这样的平台?这样的集成创新模式对设备企业推进国产化又有何切实帮助?
饶 宏:我国设备国产化经过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但过去对于很多核心技术国内设备厂商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自主判断和分析的能力。通过这样的集成创新的模式,作为项目的技术集成主要承担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南网科研院会与企业讨论,共同就设备参数、性能以及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在这个创新模式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撑。2006年底,国家科技部确定将“特高压输变电系统开发与示范”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该项目紧密依托我国开展建设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和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示范试验工程,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工程。其中南方电网公司负责组织承担±800千伏直流输电关键技术研究和关键设备研制共12个课题。
应该说,正是这样的科研项目为日后的直流特高压输电技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各设备企业有机会携手攻关,成功研制了平波电抗器、突破了高端变压器、换流阀等关键技术,并顺利做出样机运用到示范工程中。
另外,在这个集成创新平台上,我们还与专家、国内设备企业一起分析研究国外设备进行型式试验时失败的原因,反复探讨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案等问题。虽然这仅是协同工作的一个点,但我认为却是自主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产、学、研的创新联盟,在互相信任与沟通的基础上共同完善与改进。
记者:在这样的模式下,企业会从以往单打独斗的研发走向企业、机构间的联合创新,这一转变是否困难?
饶 宏:一开始大家对于特高压直流技术都不熟悉、不了解,加之在此之前彼此沟通较少,所以这一模式的形成也需要经过摸索的过程。
但我们始终坚持以设备的集成技术为主线,围绕着核心技术进行探讨,并最终制定了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功能规范和设备规范,首次编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标准,共研制国家和行业标准25项,现已发布完成国家标准14项、行业标准2项。
在这个集成创新平台上,我们以工程项目作为依托,以合同为纽带,各方协同作战,共同攻关。现在看来,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在直流输电自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