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方面,今后的信息化,是要把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信息与电网自身的信息进行紧密结合。智能电网将集合各类非电力信息,来进行整体电网的综合预测。今后的电网有一定的免疫能力,能够自我修复,自我运行,自我治愈。
第三个方面,要全面实现配用电的信息化。配用电可谓量大面广,未来整体信息化的规模和现在相比,要有巨大的变化。要充分去融合电网的电流和配送电相关的信息,我们可以实现峰值的即插即用,来为智能电网提供支撑。
记者:国家电网公司提出2015年之前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骨干网架,能否按期完成?会有哪些困难?此外,特高压技术出口巴西,现在具体进展如何?
舒印彪:发展特高压,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在特高压交直流示范工程成功之后,特高压在“十二五”期间要得到快速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昨天,国家发改委核准了皖电东送的特高压交流工程项目,标志着特高压交流工程进入加快启动阶段。今年以来,特高压直流工程也呈现加快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形成“三纵三横”特高压骨干网架,我本人有信心。至于困难,今后肯定会面临因加快发展引起的工期紧张、工程建设方面的问题,还会涉及电源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等。
中国和巴西,在能源电力领域一直有交流。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是完全适用于巴西大规模、远距离输送亚马孙河水电需求的。在巴西,具体的项目建设还没有开始,处于前期可研阶段。
记者:智能电网在配电侧的改造是否比较缓慢,下一步在配电侧改造方面有什么具体计划?可能带来的市场机遇有多大?国家电网公司可能的投融资的模式会有哪些?
舒印彪:国家电网公司的坚强智能电网,是几个环节齐头推进的,不存在配电侧改造滞后的问题。相反,较之于其他几大环节,配电侧投入还是比较多的。我们的“十二五”电网规划中,配电网的投资占总投资中的50%,输电网占50%,在配电网里面,农网占50%。至于投资,“十二五”期间,1.5万亿元的投资中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出资本金,其余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如贷款、债券。
王益民:我们建设智能电网,非常注重配电自动化建设。根据最近中电联发布的资料,中国城市电网年平均停电时间大概在4个小时左右,这个指标大大落后于欧美电网,我们希望通过建设智能电网,在城市核心区域使供电可靠性提升到99.99%,即年平均停电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以内,比肩当前欧美水平。为此,我们首先在一些城市开展了试点工作,下一步我们要在所有重点城市都要来推动配电自动化建设,此举不仅可以缩短停电时间,还能提升配电网管理能力和资产利用效率。
配电网面广量大,对于产业发展拉动作用巨大。配电网深入到每家每户,深入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过去的配电网就是简单地把电供到用户,配电网上电压是多少,输送功率是多少,很难掌握。感谢新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今天可以廉价地来应用传感器,应用通信的手段,我们具备了条件来开始建设智能化的配电网,全方位提升配电侧的智能化水平。
记者:请问智能电网推进三网融合的作用?
葛正翔:智能用电本身是我们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网能够为三网融合提供基础支持。我们搞智能电网,要建大批的高计量体系、智能电表等,是为了解决电网通信最后一公里问题,现在解决方案有二:一是对于新建小区,可采用复合光缆的方式,既解决电表通信问题,同时光缆又能给智能用电提供通道。二是对现有小区改造,可以采用电力载波的方式,从实验及示范来看,效果不错。
记者: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农村电网,国家电网公司在农网建设与改造中,与智能电网建设相融合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王益民: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农村电网建设。坦率地说,目前农村电网的标准、规模、应用的水平和城市电网相比,还有差距,这与其供电区域大、供电负荷小、服务范围大密切相关。但这种情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我们在农网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制定了农网发展规划。描述了未来五年农网技术路线,也充分考虑了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些要求,并且兼顾到电网智能化。
第二是根据农村特点,开展一些农村配电智能化工作,特别是注重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使新建的农村电网能够在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出现时方便入网,来提升新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是我们做了一些试点工作安排。我们的287个试点项目里面,有十几个项目是关于农村电网的。我们希望通过此举,探索到在农村电网进行智能化改造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
第四是我们在信息化工作方面,也开展智能用电服务建设工作,这样使我们城市的用户能享受到信息化的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在农村用户也能够得到这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