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林洋电子主业纠结 关联性企业之间错综复杂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2011/6/8 10:29:56  我要投稿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陆永华出售林洋新能源股份半年后,携一手带大的林洋电子登陆A股,以图再战。但此次等待他的并不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江湖。

江苏林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林洋电子)于3月30日IPO过会。预披露材料显示,林洋电子主营业务为电子式电能表、用电信息管理系统及终端产品和其他电工仪器仪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本次拟在上交所发行不超过75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2.9亿股,募集资金8.06亿元,用于智能电能表、智能用电信息管理终端建设等5个项目。

法定代表人陆永华是林洋电子的实际控股人,对于此次林洋电子上市,业内人士预计发行价在12元至15元左右。其中陆永华实际的持股数大约在1.53亿股左右,按发行后的价值保守估算,陆永华的身价将倍增,陆永华家族的财富排名也大大提前。

救急创业

和许多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不同的是,陆永华的起家显示了他成熟企业家的眼光。

1997年3月,34岁的陆永华已经年薪百万,身份是长通电脑公司的总经理、广州分公司的承包人。这时,由他推荐的启东计算机厂与港商合资创办的南通林洋电子有限公司(林洋电子前身)在短短一年里亏损100多万元,企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思前想后,他决定回到启东并出资20万美元一次性买断亏积100多万元的林洋公司启东方股权,开始了创业。当时林洋公司几乎处于“无技术、无资金、无市场”的三无状态,有着多年市场经验的陆永华决定把扭转局面的关键定位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坚持以一流的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

至今,江苏启东当地的各类媒体对陆永华的创业故事仍然是津津乐道,很多创业细节被不厌其烦的重复:为了提高办事效率,陆永华自费购置了一辆五成新的面包车,整天走南闯北跑市场,虚心听取客户意见,捕捉市场信息,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在车上度过。回到公司常常连夜组织力量攻关开发适销对路的电表新品。

几个月后,由林洋电子自行研制开发的智能型单相电子式电能表诞生了,并在江苏、上海等地一炮打响,走红周边的浙江、安徽等地,当年公司就实现产值100万元、销售90万元,上缴税收9万元,利润10万元。

之后,陆永华一方面利用工作之余自修大专、本科,强大自我;另一方面四处奔波广纳人才,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即林洋数码科技开发公司,专业从事林洋电表研制与开发。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公司已有100多人成为科研开发的精英。他们中现海归派的研究生,也有自己培养出来的土专家,这些人成为林洋跨越奋进的科技先锋。

其中,坊间最具故事性的传闻是:为聘请一位在南通工作的电子专业本科生,陆永华顶着高温酷暑,亲自出马,一连五六次登门求贤。可对方嫌路远再三推辞,最后一次陆永华曾流着眼泪说:“我陆永华现在并不是缺钱花,现在可以说吃不愁,穿不愁,而我现在三顾茅庐,想到的是公司的利益、650多个下岗职工的生存,所以我是诚心诚意希望得到你的支持帮助。”这位大学生听后感动得连连点头。

如今,林洋电子先后自主开发了数以百计的电表新产品,如单相和三相电子式电能表、单相和三相电子式预付费电能表等八大系列280多种产品,电表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及越南、美国等五大洲20多个国家与地区,而陆永华更是多次流露出了争做中国表王的决心。

有人曾问起陆永华成功的奥秘,陆永华说,合作中要给对方信心,给自己信心。当地的媒体曾透露:在林洋公司与港方合作期间,作为总经理的陆永华,不拿一分工资,出差在外,住宿费超过200元的部分,都是自掏腰包,从不领取出差补贴。而那辆名声在外的、伴随他走南闯北的面包车,据说就是他自己掏腰包买的。

细节决定成败,陆永华在细微处的努力,加上创业的勇气,造就了新的财富神话。

投资初试

在林洋电子顺风顺水发展起来后,对林洋电子今后的走向,陆永华进行着长期的思考和研究。对销售市场有多年经验的他很明白,作为国内电表行业的骨干,公司的上升空间已经有限。在考察了解了诸多行业后,陆永华最终选择了太阳能,他认为:这是一个朝阳产业。

2004年8月,陆永华正式组建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林洋新能源),投入8000多万元组织研发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进军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犹如环环相扣的小说,5个月的时间内,陆永华完成了从运筹帷幄、公司成立再到产品研发、生产直至规模化出口的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财富奇迹再次降临,两年之后,林洋新能源的营业收入就达到6000万美元,而这个数字是陆永华在电能表行业摸爬滚打10年之后才达到的。

这个财富神话一气呵成的完美结尾是:林洋新能源在诞生28个月后的2006年12月21日,顺利地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而第二天这个世界财富赌场就将关门喜迎圣诞。这一次,陆永华融资1.5亿美元。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几乎所有的人都猜测陆永华是否觊觎着太阳能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时,戏剧性的故事发生了:2010年8月3日下午,韩华石化对外公告称,将以4340亿韩元(3.667亿美元)纯现金收购江苏启东林洋新能源(NASDAQ:SOLF)49.99%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原第一大股东Good Energies(又称好能源)和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陆永华,悉数出售了所持股权。

而此时,陆永华“对太阳能产业是朝阳产业”的判断似乎还余音袅袅。

故事接下来的章回顺理成章,没有任何悬念:在卖林洋新能源之前,陆永华就宣布独资创立上海林洋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林洋储能),进军储能产业。这一次,林洋储能选择了当前国内最热的钒电池技术为主要研发方向。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研究人士分析:从林洋电子到林洋新能源,再到如今的林洋储能,都是当时国内最热门的行业和技术,可以看出,陆永华在财富王国的战略战术就是先占领科技的制高点,然后再攻城略地。

但这一次,他还会像以前那样顺利吗?

份额隐忧

回头分析陆永华财富制造的过程,从时间上推算,几乎在将林洋新能源股份抛售的同时,陆永华已经在积极筹措林洋电子在A股的上市,这也是他卖掉林洋新能源后再涉资本市场,不过,这次是在中国。

然而,林洋电子IPO过会后,投资者对林洋电子的质疑声也开始若隐若现。

某电网公司下属企业人士分析说:电子式电能表部分行业内规模化优势企业占有主要市场份额,短期内各企业市场份额基本保持稳定,但市场竞争仍然较为激烈。林洋电子进入市场较早,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在国内电子式电能表市场竞争格局中逐渐确立了优势地位,但主要产品仍面临其他规模企业的有力竞争。

此外,在行业前景看好的情况下,新厂家的进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产品的销售压力。

前述人士表示:“如果在产品技术升级、营销网络构建、销售策略选择等方面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林洋电子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将会加大,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已有的市场份额,从而导致公司市场占有率下降,影响其持续发展力。”

而令投资人担忧的恰恰是林洋电子的持续发展力,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证券研究人士告诉记者:林洋电子的招股说明书透露,在2008、2009、2010年3年的公司前五名的销售客户中,林洋新能源曾系公司实际控制人施加重大影响的企业,华尔利电子系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企业。

记者也在调查中发现,2003年至2010年,公司与林洋新能源的关联交易金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85%、2.89%和9.38%。其中,2008年和2009年,林洋新能源向公司采购的关联交易金额分别占其营业成本的比例为0.84%、0.85%(注:林洋新能源2010年度报告数据暂未披露)。从以上可以看出,2008年和2009年,该项关联交易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较小,但自2010年起占比有所上升。

尽管林洋电子方面多次强调,为增强公司的独立性和规范性,该公司已经通过资产转让与收购,逐步消除或减少与部分关联方的交易事项。

但上述证券研究人士表示了质疑:众多的关联性企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加上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微妙的关系,如果监管不到位,很容易发生产品价格定价不公、输送利益等损害投资人合法利益的问题。尽管公司已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公司章程》及《关联交易决策制度》中对关联交易的决策权力和程序做出了严格规定,关联交易事项及金额持续下降,但仍不排除公司未来关联交易决策制度不能得以有效执行所引致的风险,导致中小投资遭到利益损害。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