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业界的共识是,在储能产业的定位上,应该上升到产业层面甚至是国家战略性层面,明确其对节能、新能源发展、增强电网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意义。“储能产业正处在技术突破向产业化转变的关键阶段,经济性改善明显。如果政策滞后,产业化发展之路就会更困难一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表示。
张永伟还介绍,政策上还要在以下方面有所考量:一是支持多种示范项目。鼓励多元技术示范和验证,加快部署国家级综合性示范项目,这是越快越好。同时还应鼓励地方和企业层面的示范项目。二是建立和完善相关电价机制,峰谷电价机制要做到稳定化、扩大化和经济化,储能电价也要考虑,并且可投资补贴。三是规划先行。规划落后和滞后是我国能源领域的老问题,在规划中要考虑储能在发、输、用电的地位和应用。四是实行强制性约束机制。包括对新能源强制性储能配比要求、对电网公司强制性配比要求、对储能产品的强制性认证制度,并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坚持“先标准、后制造”的发展机制。
钒电池产业化进程提速
在储能技术路线上,多元技术竞争式发展可提供多元的应用市场,但相对成熟的技术可先行应用。而其中钒电池是最接近产业化的一种方向,它具有诸多优点,应用前景广阔,在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已开始商业化应用,而我国在这一领域也初露锋芒。
张华民表示,液流储能技术是最适合于风能发电调幅调频并网的储能技术,但也各有千秋。他介绍说,铅酸电池的不足在于能量效率低、不可深度放电,难以满足功率和蓄电容量须同时兼顾的大规模储能要求。钠硫电池易引起爆炸,危险性大,制造成本高。而全钒液流储能电池优势突出,能量转化效率高,电池均一性好,寿命长,充电状态(SOC)可即使监测,材料可循环使用。仅从其风电市场的应用来看,2020年我国风机装机容量将达1.5亿千瓦,按10%~20%的配套储能计算,市场规模将达数千亿元。
大连融科在这方面也持续发力,目前已实现了液流储能电池材料的完全国产化,提高了竞争力。张华民介绍,一是掌握了液流储储能电池电解质溶液、电极双极板、密封材料的批量化生产技术,突破了离子交换膜材料合成方法和制备工艺,实现了液流储能电池材料的完全国产化;二是掌握了大功率电池模块和电池系统的设计、集成及控制技术。比如在离子交换膜方面,经过融科的刻苦攻关,掌握了新型膜材料的合成技术,如果实现规模化生产,其价位将从700美元/m2降到200美元/m2。电解质溶液和双极板等也已自主开发。张华民表示,储能的竞争最终是成本、性价比的竞争。目前钒电池的成本为每千瓦1.3万元,融科的目标是在未来将其降到5000元,电解质溶液每千瓦时达到2000元,这将进一步普及其应用。
记者点评
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