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吕伟业,曾任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现任香港中华电力(中国)公司高级顾问。退休后的他依然关心着电力行业的发展,对于“智能电网”,吕院长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近期,中国能源网就“智能电网”的产生背景,重要性以及中国发展智能电网的路径方向采访了吕院长。
发展“智能电网”是世界能源、气候变化的必然性
记者:吕院长,您好,近期,“智能电网”这个词汇频繁的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甚至在股市“智能电网”也作为一个题材频频的被炒作,凡是跟“智能电网”沾边的股票价格都纷纷上涨,但是很多人对“智能电网”还不是很了解,请您谈谈“智能电网”的发展有着怎样的背景?
吕伟业:世界发展“智能电网”,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气候和能源两方面的原因。
人们认识到地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2007年国际气候变化政府间组织(IPCC)的报告是科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严谨的科学结论:气候变暖的现象确实在发生,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持续排放有关,温室气体持续排放来源于过去100多年来工业革命的化石能源的消耗。2008年地球大气CO2含量己达386ppm,离科学家认为地球將发生不可逆转灾难性后果的CO2含量450ppm已不远了,世界工业革命前只有280ppm。全球近百年来平均温升0.74摄氏度,特别近三十年耒全球气温急速上升,二十世纪后五十年北半球平均温度是近1300年中最高,中国近五十年平均温升己达1.1摄氏度,全球近十年是自有记录以来最热十年,地球己处于毁灭性气候混乱状态的边缘。2007年全球CO2排放276亿吨,而90%的CO2排放来自能源生产和消耗。地球气候变暖的严重性深刻指出了能源变革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中国2008年GDP占世界6%,一次能源消耗占世界18%,CO2排放占世界20%,中国电力CO2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40%,中国现今己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2020年中国人均GDP预计可达5000美元,一次能源需求45亿吨标煤,煤炭占总能源需求60%左右的格局不可能转变,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可能超过60%,虽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可能下降50%,但排放总量还要增加约60%。中国未来的经济总量、一次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决定了地球只能承载一个正确能源战略的中国。
世界能源变革的最终目标是无碳低碳能源,没有无碳低碳能源就没有低碳经济,能源科技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核心。能源变革涉及方方面面,主要围绕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二大方面,涉及到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世界电力耗用一次能源占世界消费总量40%以上,其中化石能源近90%,但电力化石一次能源转换的终端效率仅30%水平,电力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世界排放总量的40%以上,世界能源变革中最应该变革、最有潜力的是电力,中国同样如此。
中国的“智能电网”一定要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行为
记者:吕院长您认为中国发展“智能电网”,应该如何制定战略?
吕伟业:我要强调一下。中国发展“智能电网”,政府一定不能缺位,这不是电网公司,规划部门,科研单位可以制定的。
美、欧发达国家的“智能电网”战略己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是在政府统一主导和支持下,集国家与之相关力量来制定和推动的,发达国家“智能电网”也是为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中国“智能电网”也必须是国家战略、国家行为,从国家角度审视电力变革包括电网的未来,要符合国家利益、全民利益的最大化,在政府主导下集国家相关之力量来制定和推动。实际上,这是一次国与国战略、策略制定,综合实力和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较量,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未来能源安全的重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