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确实如此。智能电网是一项涉及领域很大,建设是需要发电、输电、配电多家公司共同推动和协调配合的。实际上需要承认的是,国家能源局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战略规划,但是中国截止到目前尚未有一个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规划。不仅是我们电网公司,实际还有其他产业层面的公司在做相关的工作。
就比如美国智能电网的发展主要是配电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而我们仍然是从输电公司角度出发,我们要求电网适应新能源的接入,为新能源的接入创造条件,因此我们开展了“新能源对电网规划的影响和对策”的课题研究,也对风电的接入规模和时序展开研究。
反复修正的螺旋上升过程
问:这个华东电网公司出炉的多适应性体系研究中,有哪些亮点和对于前期工作的突破?规划的重心是怎样的?
张建平:多适应性规划体系研究在第一阶段开展了“基于预想事故集的电网规划研究”、“节能减排下的电网规划研究”、“新能源对电网规划的影响和对策研究”、“考虑不确定因素的电网灵活规划方法研究”、“区域电网协调规划研究”、“考虑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电网规划方案评价研究”六大研究课题、共计16个子课题的研究,内容涉及规划研究的多个领域,对规划工作具备实际指导意义。
在大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电网规划体系的初步探索,基于电网性能、效率、成本和社会效益四大目标,提出了全系统电网综合效益指数SEITENS指数概念模型,用于评价电网规划的综合效益。
需要强调的是,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电网规划工作并不是一个从头到尾的简单循环过程,而是一个各个相关部门、单位、具有不同观点的专家在各种硬性的制约(政策法规、规定、客观限制条件等)和利益驱动下,交互参与、协调和相互制约、妥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面对新挑战,提出新办法,并根据实际发展状况,从各个角度进行反复修正的螺旋上升过程。
电网性能安全放在首位
问:这次华东电网公司的方案中称,“电网规划涉及的内容不外乎四个方面:电网性能、电网效率、社会效益和成本。按照电网规划的原则,我们理解为这四个方面的重要性依次为性能>效率>社会效益>成本。”成本放在最后一位,这看起来我们还不能够完全理解,毕竟不管是新能源的应用还是处于节约型经济,成本至少不应该放在最后一位。
张建平:保证电网性能是电网规划的根本任务,提高电网效率是电网规划的重要目标,创造社会效益是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节约成本是电网企业的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