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2015年,中国政府实现经济增长6.9%,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而随着“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成立,中国也将拥有一个国际化的大舞台,那么究竟是什么可以支撑起中国的新一轮发展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按照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现状,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同能源消耗是成正比的。而长期以来,由于中国能源的过度消耗,已经给我们的环保带来很大压力,“雾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高速的副产品,并且非常深刻的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怎么样能够更加充分、健康的利用既有能源,也将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大问题!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及“能源革命”,将其与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并列为新一轮全球性的“革命”。李克强总理也提出了“互联网+”的崭新概念,这是一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将演绎一场波澜壮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现代史诗,一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概念,“互联网+”的本质其实就是把互联网当成像水和电一样的基本工具。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将自己的思考凝炼,提出第四次能源革命(即:产业能源互联网)的战略定位和理论思想,简称“能源4.0”。
令人欣慰的是,历史又给了中国新的机会。在能源4.0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前沿。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互联网化、协作化、智能化是世界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中国能源事业的发展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立足点,并且引领了世界能源事业的大方向,能源4.0是“互联网+”这一指导思想在能源领域的重大应用,也可称为“智慧能源”。
该怎么认识能源4.0呢?
能源跟工业是一对兄弟,我们先从世界工业史说起。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均有重大的能源革命与之伴生,并成为推动工业革命的原动力。在18世纪中叶,人类开始大规模使用煤炭替代薪柴,实现了第一次能源革命,可称之为能源1.0,它促使主要以煤炭为动力源的蒸汽机得以推广和普及,并促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可称之为工业1.0。到19世纪中后期,人类开始大规模使用石油,人类社会实现了第二次能源革命,即能源2.0,促使以石油为动力源的内燃机得以推广和普及,并促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工业2.0。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将分散式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行集中使用,人类社会进入能源3.0时代,由此掀起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即工业3.0。简言之,能源1.0,使煤炭和蒸汽机结合,促成了工业1.0;能源2.0,使石油和内燃机结合,促成了工业2.0;能源3.0,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促成了工业3.0。
如今,德国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工业4.0,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精密机械工业相结合的手段,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作为以智能制造为特征的工业4.0,必然需要可持续的绿色能源和节能、环保、低成本的基础材料作支撑。
我们知道工业4.0的颠覆性在于“智能化”生产,这种智能依靠的是数据、运算和连接,实现了机器和材料、机器和机器、机器和产品“无缝协作”,发挥了1+1远远大于2的综合性效应。那么不同性质的能源之间,是否可以通过互联网、互联网统一协作起来,并实现这种效应呢?就好像工业4.0并不是某种新设备、新机器的发明,而是整个工业系统在运作方面的升级一样,能源4.0并不在于某种“新能源”的开采和运用,而在于整个能源系统的升级!
这就如同在工业4.0时代,工厂需要直接对接消费者,随时需要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进行生产,而在能源4.0时代,能源端也需要直接对接用户端,根据用户端的需求进行调节能源供给。
无论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还有核能,每种能源都有它自己的比较优势和不足。如果能够通过一个调节系统将这些能源平衡起来,制衡能源彼此间的差异,那么这些能源的能量就能累加起综合效应,势必爆发一场能源大革命!这就是能源4.0!
移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大数据的可预见性、互联网的无缝连接、云计算的超级运算,等等组合在一起,会将碎片化、多元化的能源组成一个“能源互联网”,其中互联网是“智慧能源”的基础:它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软件程序将能源生产端、传输端、消费端等数以亿计的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能源生态系统。而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则使“智慧能源”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它可以整合资源数据、环境数据、气象数据、电网数据、市场数据等,统一进行数据分析和运算。包括:负荷运算、储备运算,转化运算、平衡运算,使能源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能源4.0不仅实现了多种能源累加综合效应,还实现了能源从消耗到产生之间的环环相扣。它将具备“智慧、协作、进化”的生命体特征,因此也就成为“智慧能源”。
能源4.0的提出,我想多用一些笔墨,这是基于我40多年来持续研究为基础的,常言“性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自小热爱科学,对科学充满憧憬,上世纪70年代在农村插队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十余项项科学实验,1978年获得江苏省政府“先进科技工作者”殊荣。“非并网风电”也是1980年在家中做实验时,无意中发现的一种自然现象,即在特定条件下多种电流不仅可以共融而且互不干扰,当给予特定的信号源时可以实现按序输出电能的现象,当时根据实验做的线路图,后经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奠基人戴昌辉教授、农村能源(新能源)吴专家湘淦教授的指导,构建了多能源协同供电原理性模型,首次提出了“非并网风电”的概念。
当时确定学术名称为“多能源协同”,但为了便于和“离网”、“并网”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就简称为“非并网”。经多年研究、宣传和实践,“多能源协同”已在世界广为传播,成为目前分布式电源和智能微网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