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转型发展,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按照“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发展战略,各能源企业深度创新,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变,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沙姆沙德˙阿赫塔尔对中国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中国通过政策规划与落实、能源基础设施发展和财政支撑,取得了全民共享能源的重大进步。”她尤其提到中国的光伏扶贫,这个集低碳与脱贫双重效应的项目,得到她的肯定,“中国的经验展示了政策制定和行动落实的综合力量,这能够帮助我们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获得认可。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阿德南˙阿明指出:“中国正在成为引领者——目前中国的风电和水电新增装机均占全球一半以上,太阳能新增容量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同时,在高达3300亿美元的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中,三分之一来自中国。”
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积极落实国家战略,推动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已经在张家口建设了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首个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的智能电网综合工程。截至今年9月底,国家电网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25亿千瓦和6688万千瓦,均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新能源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电网。
国内的清洁转型风生水起,中国的能源变革同时推动了国际合作,给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活力。G20峰会期间,中美两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对加快协定早日生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阿赫塔尔明确表示,“《巴黎协定》能否真正取得成功,将取决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国家的政策选择。”
毫无疑问,在全球气候治理新体系中,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互联互通应对挑战成为国际共识
“当前能源转型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如保证经济增长脱碳化,二是如何适应正在加速的气候变化,三是如何保证可负担且稳定的能源供给。”阿伦˙马宗达表示。
《巴黎协定》的生效,将督促国家在自身努力减排的同时,开展更为紧密的多边合作。以中美两国为例,在推动并践行《巴黎协定》的同时,两国以气候变化合作为抓手,鼓励相关领域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联盟。
广泛意义上的互联互通,正在发生。“促进能源设施互联互通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客观要求。”王勇表示,中国倡导推动跨境能源通道建设,开展区域电网建设合作,共同维护国际能源通道安全,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不断提高能源配置效率。
“在中国,我们已建成投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四交五直’9项特高压工程,正在建设‘四交六直’10项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舒印彪在论坛上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规划通过建设一批特高压工程,建成安全可靠、经济高效,具有强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现代化电网。同时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除了中国,世界范围内,更多的互联互通正在生发,由其带来的环境、经济综合效益,为大家认可。巴克指出,作为地处欧洲中心位置且与9国接壤的国家,德国一直致力于将自己纳入欧洲的统一市场,进而在欧洲市场上实现各国能源的互补。“我们正在新建连接德国和挪威的海底电缆,当德国风电过剩时可以传输给挪威,而挪威充沛的水电也能在德国消纳。”
辛格勒森也认为,跨国跨境的电网互联互通对于挖掘可再生能源潜力,进而成功实现能源变革至关重要。“希望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国际合作的合理机制。”
“我们希望与中国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美国加州能源委员会主席罗伯特˙维森米勒说,在交通电气化、采暖电气化、联合实验等方面,都希望与中国增强合作。
未来,能源变革不仅推动清洁发展,亦有望引领全球经济恢复繁荣,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电网互联互通为清洁能源接入电网提供契机,也将带动产业布局、技术创新、金融服务、跨境贸易等多方合作。在能源变革加速到来的当下,全球能源正走在低碳、智能、共享的发展道路上,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增长正在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