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2015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近50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1.70亿千瓦,超过全球的四分之一,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158万千瓦,首次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2234亿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和上海全年用电量之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是保证能源安全和能源可持续性供应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举措。
我国是一个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的国家,但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国。因此,充分开发可再生能源用于发电,调整能源供应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大多数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省份位于西部、北部地区,如内蒙、新疆、青海、西藏、甘肃等省。我国资源和负荷呈逆向分布,可再生能源集中发展地区市场空间小,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本地消纳能力有限,必须外送消纳才能实现快速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电力工业传统观念、思维模式、系统运行和市场运营等方面,带来了全新挑战。
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能源生产领域加强可再生能源供给,扩大可再生能源供给比重,提高能源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能源供给机制创新,通过采用新模式、新机制,为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创造条件。满足电力用户对于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最大限度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范围消纳。
绿色电力市场建设:世界共同的选择
在绿色电力市场探索与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的代表国家有荷兰、美国和德国等。
从1995年起,荷兰政府就率先开展绿色电力市场研究与探索,是公认在绿色电力市场实践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详见能见推荐文章)。在《电力法》中规定实施绿色证书计划,形成相对完善的绿色证书市场交易机制和绿色标签颁发机制,明确用户购买最低限量绿色电力的义务。对核心技术给予优先财政支持,推动绿色电力的发展。新能源电价采用变动的价格补贴方式,将各种绿色电力按优先级进行补贴。
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详见能见原创文章)、绿色电力上网制度、设立公共效益基金,对绿色电力项目直接补贴、税款激励和备付低息或免息贷款等,要求政府机构使用绿色电力。
德国是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保证绿色电力上网,通过多种认证模式对可再生能源电力产品进行认证,激励投资商快速增加绿色电力投资,针对不同的地区资源制定不同的电价,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多样化发展。
随着我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企业对自身形象的重视,可再生能源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相当多的用户愿意为绿色电力多支付一些费用,自愿选择购买可再生能源。实现绿色电力认购市场机制,能够通过用户选择,促使电力企业增加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投入。
绿色电力认购市场需要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推动。根据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建议逐步从用户侧开展绿色电力认购市场试点,先开展部分大用户认购,再推广到一般居民认购,并建立相应的机构,保证用户多支付的费用被真正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在绿色电力认购市场运营过程中,政府部门负责监督并加强宣传,扩大公众对绿色电力相关知识的了解,鼓励用户购买绿色电力,发动全社会参与绿色电力市场。可以考虑在可再生能源意识高的地区首先开展绿色电力认购市场试点工作,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广。
树立绿色电力的品牌形象,提高绿色电力的信誉度。为适应用户绿色心理与绿色消费的需求,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绿色认证,提供绿色认证标志。对电力企业而言,获得绿色电力标志表明销售的绿色电力为合格产品;对电力用户而言,绿色电力标志有助于了解绿色电力的信息,并且可以将绿色电力标志运用于宣传资料之中,表明对环境保护的承诺。公众也可以对自身获得的绿色电力标志加以展示。通过建立绿色电力认证机制,发放绿色认证标志,增进利益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凝聚绿色电力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合力。
当前社会公众及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愈发强烈,对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和企业都愿意为环境保护多做一些具体事情。因此,电力市场建设可以从潜在的绿色电力消费需求出发,促进绿色电力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多种电源并存的电力市场供应结构。
绿色电力市场切入:可从用户侧认购开始
我国主要城市中潜在的绿色电力消费需求非常庞大,需要进一步开展绿色电力市场的组织与策划,将潜在的绿色电力消费意愿转化为现实的市场份额。面向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居民等各种不同类别电力消费群体,广泛开展绿色电力市场服务,包括知识普及、信息发布、购买流程等。加大对绿色电力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绿色电力重要性的认识,发动全社会参与到绿色电力的发展之中。将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加强媒体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绿色电力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激发社会蕴藏的巨大潜能,开拓绿色电力的发展空间。
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聚集着较多的跨国企业和合资企业,尤其北京、上海国家机关多,大企业多,还有较多的外国使领馆及外资、合资企业,并且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有较强的接受绿色电力的社会基础,是最有潜力开展绿色电力示范的城市。
以北京为例,拥有跨国公司、国有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政府机构、大专院校、绿色环保组织等,都是绿色电力的潜在用户。譬如世界财富500强在京机构、4星级以上饭店、面临绿色壁垒的企业、大型商场、超市、连锁店、环境保护意识强且收入较高的居民用户,都有可能认购一定数量的绿色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