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2020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并网总容量至少要达到4亿千瓦,2030年将达到10亿千瓦,而随着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的增加,提升可再生能源电能质量的储能行业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如今世界各国纷纷布局储能市场,并且已经取得成效。预计2020年我国储能市场总装机规模将达到24.2GW(不包括抽水蓄能电站)”。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张静表示。
无可否认,相对于巨大的弃风、弃光容量,我国储能规模依然显得杯水车薪。对于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储能从配角到主角还有一段距离。
尚在摸索中的商业模式
10月21日,北京。
在储能技术商业应用领域探索多年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终于聚到了一起。每一个参加2016发电侧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论坛的人,都带着自己的问题,并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目前,储能技术已经在分布式发电、微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以及调频辅助服务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特别是对于风电、太阳能发电间歇性、不稳定性特点,储能电站可以减少弃风弃光,改善风电、太阳能的发电质量,提升并网容量。
另外,随着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步伐的加快,储能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凸显。2016年初,《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了我国建设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虽然我国的“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刚刚起步,但是建立一个以电力系统为核心和纽带,多类型的能源网络和交通运输网络高度整合的大能源系统,已经是能源行业的共识。而储能技术作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
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我国储能行业商业模式尚未成型,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储能行业的规模发展。记者了解到,我国储能应用收益平衡存在着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本的投资,延缓了行业的发展。
“储能行业初始投资和运行成本比较高,储能项目容量远远小于弃风弃光量,跟踪计划出力效果难以有效的量化和评估,这都造成了社会资本参与过程中过多的顾虑。”张静分析到。
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放开,储能行业也逐渐迎来新的转机。
6月7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促进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三北地区6个试点,发挥储能技术优势,建立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长效机制,鼓励发电侧、用户侧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并提出了按效果补偿的原则。
该政策为地区储能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地,当地储能产业将如何发展,有待进一步观察。
华能储能模式的新尝试
事实上,能源央企已经在储能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国家电网的全球最大储能项目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龙源沈阳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全球首个5兆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以及国电和风风电开发有限公司的国内电源侧投资规模最大的混合电化学储能示范项目,均取得巨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