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9月6~10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在京主办东亚电力技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及台湾省四个电力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围绕电网运行分析、可再生能源集成、智能配电、智能用电、新材料、新技术、新检测手段等重点研究方向展开深入交流。与会专家分享经验、展望未来,发展低碳绿色和智能的电网技术成为共同目标。
支持绿色低碳发电
2011年,日本因大地震引起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多国决定逐步减少和停止核电使用,包括核电比重较大的日本和台湾地区。环境安全迫使各国重新审视电源构成,东亚各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绿色低碳发电成为各国重要的发展目标。
日本电力工业中央研究院副总裁Inumaru博士介绍了日本发电资源组成的变化趋势。日本将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天然气发电,预计在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达到总电量的22%~24%。
韩国、台湾也有类似发展计划。
中国同样因为煤电带来的排放压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降低煤电比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专家在演讲报告指出,过去10年,中国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容量增加了超过10倍,至2015年,风电安装容量已达129吉瓦,光伏发电安装容量大约43吉瓦,预计到2030年,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总装机容量的15%和20%。
大量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对电网运行、控制和分析带来巨大挑战。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受环境气候影响较大,发电出力具有不确定性,准确地预测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对电网运行和控制意义重大。
中国电科院专家在演讲中介绍了基于物理模型和统计模型的混合预测方法,利用数字气象信息和实际风电出力量测信息,准确预测各地风电和光伏发电,为国家电网公司的调度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台湾电力公司研究院介绍了配网可再生能源能量管理系统(EMS),综合管理配网中的风电、光伏发电、储能和需求响应。
中国电科院和日本电力工业中央研究院在研讨会上都强调了负荷的参与。笔者提出了柔性负荷的概念,分析了柔性负荷的调节潜力和应用分布式协同控制来充分调动柔性负荷参与电网的功率平衡和频率控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日本电力工业中央研究院专家Nemoto博士提出了主动用户的概念,通过家庭配网可再生能源能量管理系统管理用户的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充放电、空调和冰箱等家用电器的用电,参与电网的输电阻塞管理和需求响应项目。
发展智能电网技术
不断发展智能电网技术是电力研究人员持续的追求。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模式的层出不穷极大推动了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论坛上,专家介绍了各自在智能变电站、配网自动化、直流配电网、智能电表与数据、储能及负荷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智能配电技术是智能电网发展技术的主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