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一直以来,电力体制改革备受关注。电力交易是电力市场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及相关改革配套文件的指导下,作为非营利机构,各省电力交易中心相继迅速成立,市场化交易运营成效显著。但是,在电力交易市场建设初期,问题也逐步显现。
实践证明,电力交易市场机制和相关规则的缺失制约了能源资源的全国性优化配置,改革红利难以彻底发挥。制定清晰的市场机制和规则框架,让交易各方都能获得相应红利,最终形成竞争充分、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市场体系,才是电改真正的目的所在。
用户尝到甜头,改革红利开始释放
9月13日,江苏电力交易中心组织了一笔50亿度的客户平台集中竞价交易,达成交易合同71笔。成交规模创下平台集中交易、边际出清方式的全国之最。
直接交易534亿度,参与直接交易的客户达到1012家,客户侧电价平均每度降低2.6分,为客户节约购电成本约14亿元……这是江苏电力交易中心自4月18日成立以来交出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不只是江苏电力交易中心的改革成果,也是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运营迅速开展的一个缩影。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明确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形成公平规范的市场交易平台。
中发9号文及有关改革配套文件印发后,电网企业按照中央要求,迅速响应,加快组建电力交易机构,全力推动改革任务落地实施。
今年2月,一份关于银东直流省间电力交易的试点方案报告出现在了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办公桌上。仔细研读方案后,相关负责人认为方案可行,并表示支持。
获得国家支持和许可后,山东电网企业立即向山东省政府汇报情况,积极争取到省政府同意放开部分客户的省外购电选择权。
3月1日,我国第一家正式注册的国家级电力交易机构——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立当天,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就组织了银东直流省间电力的直接交易。当时,西北地区符合准入条件的824家发电企业和山东30家客户参与交易,采取双边协商和集中竞价的方式,达成交易电量90亿度。而这次发电侧竞争形成的价差空间全部被疏导到客户侧,山东客户购电价格平均每度降低了6.5分钱,总共节省的成本多达5.4亿元。
自这6.5分钱开始,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越来越多的电力用户尝到了甜头。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成立之后,又有24家省级交易机构相继组建成立。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这24家机构覆盖了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的大部分省(区、市),搭建了各省级交易平台并开展了市场化交易运营工作。
作为电改的配套文件之一,《关于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交易机构形式组织多样,可以采取电网企业相对控股的公司制、电网企业子公司制、会员制等多种形式。电网企业相对控股的公司制交易机构,由电网企业相对控股,第三方机构及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等市场主体参股。会员制交易机构由市场主体按照相关规则组建。
从实际出发,在市场建设初期,计划电量比重相对较大,特别是清洁能源电量主要依靠计划安排,全资子公司的模式有利于市场平稳起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清洁能源消纳。
山东电力交易中心的一位从事相关工作的负责人向记者总结经验时说,全资子公司的形式一方面保证了交易机构的成立速度,一方面在日常运营上大大提高了与电网调度、营销、财务等部门的协调效率。在改革初期,这种形式对改革的迅速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子公司由国家电网公司独资,但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中发9号文件规定,保持交易机构的相对独立性。电力交易机构在业务上完全与电网企业其他业务分开;在运营上按照政府批准的章程和市场规则提供交易服务。
迅速推进,更要迅速见效。各交易机构成立以来,为各市场主体提供了公开透明、便于监管的交易平台和场所。今年1~8月,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共同完成市场化交易电量4422亿度,同比增长70%。其中,省间市场化交易电量1018亿度,同比增长10.7%;清洁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431亿度,同比增长20.8%。省内市场化交易电量3403亿度,同比增长101.6%。
当前地方特别是资源大省电改热情高涨,除了市场化的目的,更在于可见的降电价红利。在这4422亿度电里,客户直接交易电量达到了3007亿度,直接交易减少客户购电费支出约150亿元。截至8月底,各交易中心共组织达成电力直接交易电量4600亿度,较去年同比增长近两倍。
第一批电力交易中心成立后几个月,9月1日,重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股份制的形式正式揭牌成立,股权结构实现多元化,引入了第三方机构,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第一家股份制电力交易中心。成立当天,重庆电力交易中心就达成了市场化交易合同电量34亿度,降低客户用电成本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