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供应过剩和需求乏力对发电企业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影响,发电企业正面临着历史性拐点。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电源投资的无序发展,让发电企业感到,发电侧的冬天即将来临。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乔保平表示,发电企业过去“过得好”,今明两年还“过得去”,再过几年就会“过得难”和“过得苦”,发电企业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拐点。
乔保平认为,当前电力过剩对发电企业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如果发电企业不及时进行调整,依然盲目投资扩张,那么发电企业可能会重蹈煤炭和钢铁行业的覆辙。
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为2.78万亿千瓦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同比降低194小时。截至6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装机容量为15.2亿千瓦,同比增长11.3%,装机增长连续四年远高于用电量增长,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延续。
电源建设的无序发展,将导致发电设备的严重闲置和发电侧竞争的加剧。尤其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计划内电量的逐步减少,发电企业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发电企业面临严峻形势」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电力市场的状况,尤其是发电企业面临着怎样的形势?
乔保平: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和经营发展转折期的“三期叠加”特殊历史阶段,这对电力行业将影响深远。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乔保平
首先,从电力市场看,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市场需求低迷。电力市场进入了降电价、降利用小时、低电量增长率、低负荷率的“双降双低”通道。前5个月,全社会用电量2.2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全国工业用电量增速0.36%。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1484小时,同比下降116小时,其中火电下降178小时,为2005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预计全年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在4000小时左右,比去年减少400-500小时。
从煤炭市场看,目前供需双弱,但去产能政策效应开始显现,煤价低位小幅上涨。受产能过剩、煤价上涨、电价下调、竞价上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应该说发电企业的“苦日子”已经到来。另外,央行接连降准降息,引导资金价格下行,但投资者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发电企业融资难度明显加大。
记者:当前国家产业政策也在密集调整,对发电企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乔保平:近期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确实对发电企业带来了一些影响。首先,煤电发展受到严格限制,政府密集出台了“三个一批”、风险预警、淘汰落后产能、开展专项监管等一系列政策,督促放缓煤电建设步伐。其次,绿色低碳成为未来能源的发展趋势。国家制订了可再生能源目标引导制度,到2020年,所有火电企业都要承担15%以上的新能源发电配额,确定了重点地区风电、光伏最低保障性收购年小时数。
再者,环保和资源税费成本将进一步上升,煤电超低排放改造投资巨大,电价补贴难以覆盖成本。2017年国家将启动碳交易市场,煤电作为碳排放首位的行业,需要投入资金购买碳排放配额或工程减排。近期国家正式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也将实施,发电企业面临更加严格的环保约束。我们要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深化电力供给侧的改革,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