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成本控制为导向”的传统经营模式
该模式盈利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充电服务费作为收入来源,通过压降购电成本与运营成本获得效益。其优势在于经营模式较为稳定,可激励企业持续提升运营管理能力;挑战在于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与议价能力要求较高。
该模式广泛存在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运营初期阶段,目前在实施细节上已有所突破。
第一,在成本控制上,为降低人工成本,一些国外先进企业通过信息监控手段推进充电站该模式盈利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充电服务费作为收入来源,通过压降购电成本与运营成本获得效益。
第二,在提高议价能力上,充电设施运营商重视与上下游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控制购电、土地、设备等方面成本,提升盈利空间。
2、“快充+商品服务消费”的实体产业经营模式
利用电动汽车快充服务的时间窗口,将客户引入周边的商品零售与服务消费行业,带动相关产业获利。相较于“充电+电动汽车”、“充电+汽车租赁”模式,“快充+商品服务消费”模式市场潜力更大,更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业态。
该模式优势在于可形成充电服务产业链,发挥消费杠杆效应。从目前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快充一般需要2小时左右,能够为商品消费、服务消费预留充分的时间。有研究表明,1元的充电消费额平均能够带来3至10元商品与服务消费额。
目前,在德国、丹麦等国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充电服务产业链,建立配套的购物中心、健身、美容等产品与服务产业,提高用户对充电服务的粘性,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该模式挑战在于对快充站选址的地理位置依赖较强,需要在周边具备集聚商品零售与服务消费产业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