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经验】美国钢铁行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经济危机对钢铁需求的影响以及西欧和日本钢铁出口对市场的挤占,美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为应对过剩危机,美国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第一,大量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第二,提升管理效率,通过精简机构,降低成本;第三,环保转型,采用最新的工艺流程以此降低污染,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这几个措施,美国钢铁行业逐步形成了以几家大型钢铁企业为主导的行业格局。
日本:向海外转移低端过剩产能,提升环境质量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日元持续大幅升值及对外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日本积极向海外投资,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包括:主动让日元大幅升值,从而提高国内投资成本、降低海外投资成本,倒逼低端产业向海外转移;提高环保标准,倒逼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产业向海外转移或被淘汰。
【实践经验】日本水泥行业。1990年日本水泥产量达8628万吨,产能严重过剩。日本采取了两个措施:第一,依托市场竞争,淘汰过剩产能。第二,水泥转型,向环保发展,通过垃圾焚烧提供水泥生产能源。通过以上两个手段,日本小的水泥企业在竞争中不断被淘汰,最后诞生了日本的三大水泥巨头公司,而环保转型,也让日本的水泥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水泥性能不断提升。
欧盟:整合重组催生产业巨头
20世纪90年代,欧盟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应对产能过剩,欧盟内部的钢铁行业开始大范围整合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卢森堡阿尔贝德集团、法国于齐诺尔集团、英荷康力斯集团、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意大利里瓦集团等。大型钢铁集团的成立,既整合了钢铁生产,降低了钢铁产量,提升了企业效率,又增加了欧盟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到1999年,世界前10大钢铁企业中,欧洲钢铁企业占6家,生产规模最大的阿尔贝德集团粗钢产量达到2200万吨,规模最小的里瓦集团粗钢产量也达到了1400万吨。
新加坡:睦邻友好合作,建设海外工业园区
充分利用活跃的亚太经济和周边国家潜力巨大的资源和市场,在海外建设工业园区,通过产业转移实现本土产业升级。20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由政府主导,在关系友好的邻国选址建设海外工业园区。目前,新加坡已在中国等多国建立10多个海外工业园区,不仅与周边国家形成良好的区域合作关系,还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了本土产业升级。
(链接信息由本报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