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以上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还有下面的问题存在。
c、如果石墨烯做负极(取代理论容量360mAh/g的石墨):理论上最多是石墨负极两倍的容量(720mAh/g),首次效率低的吓人,性能受表面状态影响极大,为什么不用硅?(硅的理论容量近石墨的10倍,在抑制粉化开裂方面这几年来已经有了很多科研和工业等级的成果)。
硅负极这两年受到了各大电池厂商的重视,其中领军企业松下的4Ah18650电池就已经开始使用硅/碳复合材料负极,只是目前硅负极材料的循环寿命还不是足够的理想,因此还主要针对消费电子市场用途。所以说:石墨烯就是成本低了也不是硅负极的对手。
d、石墨烯是可以做导电剂促进快充放,理论上可以提高倍率性能,但是如果分散工艺不到位混料不均,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另外碳家族物美价廉的材料多的很,并不存在非要使用价格昂贵的石墨烯的理由;并且而且石墨烯是2D材料,如果把它展开与电极活性物质复合,会堵塞锂离子扩散的通道。因此真要是投入实用,到底有利还是有害,其实不太好说。
再说一点题外话:石墨烯只是纳米材料的一种,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纳米材料科研界常常过分倾向于造噱头和“灌水”,工作的可重复性常常都很差,所做技术与实用化目标脱节十分严重,这一现象已经广受科研界中的一部分有识之士,以及工业界的诟病。比如锂电泰斗Goodenough、Mauger、Julien教授就曾经质疑过MIT的磷酸铁锂快充的工作Batterymaterialsforultrafastginganddisging,发表了文章UnsupportedclaimsofultrafastgingofLiFePO4Li-ionbatteries(几十C的快充,对应时间为几分钟充放电),认为这些成果最多也就是在概念上可行而已。
很多纳米材料的优良性能仅仅体现在实验室级别的克甚至微克级产能,在放大规模化生产的前景方面很多都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与现有工业中的许多基于微米级材料发展得来的技术从根本上不兼容。而且纳米材料常常是只能以低维材料形式存在/使用,无法真正地应用在实际宏观三维的用途之中。笔者建议政府应该从政策导向上,更多推动具有工业化前景的技术的开发,加大对于中试项目的扶持,从而达到选贤任能的目的,让科研更好地促进工业技术的进步。
e、至于石墨烯功能涂层铝箔:其实际性能跟普通碳涂覆铝箔(A123联合汉高开发)并无多少提高,反倒是成本和工艺复杂程度增加不少,该技术商业化的可能性很低。
总结一下:石墨烯用于锂离子电池,相对于传统炭系材料并无性能上的明显优势,而且纳米材料应用困难,成本高昂,发展前景堪忧。
注:本章主要参考自笔者自己在知乎上发表的文章:@弗雷刘,石墨烯,尤其是石墨烯电池的未来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