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预测】未来能源利用技术的N种可能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2015/8/11 9:51:00  我要投稿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未来电网:灵活智能、与互联网融合

电网具备怎样的特性才能适应各种新能源发展和日益多样的用能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

未来电网将是大电网微电网的结合体。大电网的坚强架构是微电网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微电网具有污染物零排放、接纳清洁能源、超强调节能力的特征,恰好为大电网提供补充。智能微电网群能自动实现发电、储电、自用电以及与外部配电网交互电量的趋优化控制,优化微电网内部的保护系统,与此同时,控制系统还能实现微电网与外部配电网“并网”与“离网”的干扰极小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超:

未来电网发展趋势是现代电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从技术的角度讲,是现代电网技术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高电压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融合。比如交流和直流技术的融合将两种输电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互补,智能化的无线传感器将为未来电网的数据采集提供极大便利,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都是未来电子技术和电网技术融合的产物,协同增效将成为判断新技术或新产品是否适应未来趋势的重要依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

未来能源的发展势必与互联网的开放性思维相碰撞,依靠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分析,在能源生产、能源传输、能源消费方面进行突破,以实现能源清洁、互联的均衡发展。在能源生产方面,应大力推进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绿色新能源,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动力的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在能源传输方面,打破传统能源传输介质束缚,更新能源传输方式。在能源消费方面,实现能源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为消费端因地制宜地地选择能源消费类型提供可能。

如何提升电力系统可靠性?

安全可靠的电力是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

要从大能源观出发研究电力流的上下游,考虑电力与一次能源及终端电源的交互,以及在大能源变革过程中能源转换及储能技术的影响,同时要考虑到针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及储能,需要哪些外延等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予恕:

输电线路的优化设计和安全运行,其理论基础是动力学,目前电网在设计输电线路时多数是对杆塔、基础和导线分别进行强度、刚度和振动等计算分析,以便确定其结构参数的大小。但是在输电线路送电过程中,它们是互相联系耦合的一个整体,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并将理论结果与线路实验结果互相验证,以便做到安全、经济和可靠的运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锡凡:

电力系统必须对电磁脉冲辐射的袭击进行防护,把破坏后果降低到合理的程度,可以从分析和计算、试验与仿真、组织与协调、电力系统分析和电力系统规划等方面开展研究。防护电磁脉冲主要做好三个关键环节,即对电力系统的防护、减轻袭击的破坏后果、电磁脉冲弹袭击后的修复。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

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技术,正在努力达到实际消除大规模放射性释放的标准。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视安全可靠性指标,充分借鉴了日本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贯彻了核安全纵深防御和设计可靠性原则,采用“能动与非能动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具备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措施,采用双层安全壳,具有抗商用大飞机撞击能力。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